高血壓與血管健康息息相關 聽專家科普

中新網上海5月17日電 (記者 陳靜)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5月18日是“全國血管健康日”。

高血壓與血管健康有怎樣的關係?“高血壓對血管的破壞,如同洪水對堤壩的反覆沖刷。長期高壓衝擊下,血管壁承受的機械應力遠超負荷,彈性纖維斷裂、膠原增生,血管逐漸硬化‘生鏽’。”上海冬雷腦科醫院腦脊液管理學術中心主任、神經修復學術中心主任檀書斌17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形象地解釋,高壓血流像砂紙般磨損血管內皮,引發炎症因子釋放和脂質沉積,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些斑塊,如同埋在血管裡的“不定時炸彈”,一旦破裂,血栓可能瞬間堵塞腦動脈,引發腦梗;若血管壁不堪重負直接破裂,便是致命的腦出血。研究顯示,血壓每升高20/10mmHg,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便翻倍。“更危險的是,高血壓的傷害是全身性的。”這位專家直言,腎臟的小動脈玻璃樣變可能導致腎衰竭,眼底微血管破裂會奪走視力,心臟冠狀動脈硬化則埋下心梗隱患。

“世界高血壓日”由世界高血壓聯盟發起,今年以“精準測量,有效控制,健康長壽”爲主題;“全國血管健康日”用“5.18”這個特殊數字——源於總膽固醇異常臨界值5.18mmol/L,提醒人們警惕血管裡的“隱形危機”。

在採訪中,檀書斌爲記者分享了一個病例,30歲的小林(化名)身高1米75,體重達230斤,常年與油炸食品和碳酸飲料爲伴,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兩年前體檢時,他的血壓已飆升至180mmHg,但他總以“年輕扛得住”爲由拒絕規律服藥。

最近的一個深夜,小林在電腦前突然嘔吐、口齒不清,右側身體完全癱瘓,被家人緊急送醫後確診爲“腦幹出血”。經過後顱開顱、膜髓帆入路清除血腫和兩週的ICU搶救,小林雖撿回一命,但右手至今無法握筆,站立仍需攙扶。檀書斌告訴記者,在臨牀診療中,像小林這樣的案例並非孤例。高血壓腦出血起病急驟,發病時可能伴隨劇烈頭痛、偏癱甚至昏迷。儘管現代醫學能通過開顱手術、神經內鏡等手段清除血腫,但腦幹、基底節等關鍵功能區一旦受損,往往導致不可逆的後遺症。他直言,小林還算“幸運”,更多患者在送醫途中便因窒息或腦疝失去搶救機會。

在檀書斌看來,血管健康的核心,在於“防患於未然”。“對於健康人羣,低鹽飲食是首要防線——每日攝鹽量需控制在6克以內,約爲一啤酒瓶蓋的量。”該院神經營養與代謝科主任付澤建告訴記者,在飲食方面還可以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抑制炎症,像生菜、紫甘藍、蘋果、香蕉這類富含鉀的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纖維的各類粗糧,對管理血壓也都有益。

在採訪中,專家們強調,高血壓患者需建立“終身管理”意識,每日早晚靜坐5分鐘後測量血壓並記錄,服藥者需定期複查靶器官功能。血壓控制目標應穩定在140/90mmHg以下,中青年患者可進一步降至130/80mmHg。“需特別提醒的是,降壓藥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擅自停藥會導致血壓劇烈波動,反而加速血管損傷。”檀書斌強調。

另外,一些簡單的生活改變能爲血管“減齡”,比如:每天30分鐘快走可提升血管彈性;23點前入睡能維持血壓晝夜節律,避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一個簡單的握力訓練(每天捏壓力球10分鐘)也被證實能改善微循環。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