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龐貝氏症未納公費篩檢 國健署長吳昭軍:滾動檢討

衛福部國健署目前補助21項新生兒篩檢,不包含龐貝氏症。署長吳昭軍說,期待罕病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關於龐貝氏症公費篩檢持續滾動檢討。記者沈能元/攝影

臺灣在龐貝氏症診斷與治療上創下全球第一的成效,成爲國際罕病醫療的典範,目前龐貝氏症藥物給付政策已實施20年,爲無數患者帶來及時的治療與希望。衛福部國健署目前已建立起全球最高效率且完善的新生兒篩檢系統,共補助21項新生兒篩檢,但其中不包含龐貝氏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罕病篩檢持續滾動式檢討。

罕病龐貝氏症,國內平均每3萬5000名新生兒,就有1名患者,目前全國約90名病患,發病原因是患者先天缺少一種負責分解多餘肝糖的酵素「酸性α-葡萄糖甘脢(GAA)」,導致肝糖不斷堆積而傷害肌肉功能,使病患出現漸進性的肌肉無力和呼吸困難。當肌肉功能受損後,便會以纖維組織取代受損的肌肉纖維, 也導致其他器官的病變與功能喪失。

龐貝氏症分爲嬰兒型與晚髮型,其中嬰兒型佔龐貝氏症三分之一病患,大多在一歲前產生症狀,特徵爲肝糖累積在心臟、骨骼肌造成心室肥大和肌肉無力。患者通常在一歲之前就會因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而死亡。晚髮型主要症狀爲逐漸的肌肉無力與呼吸系統受損,但不會有心臟肥大的問題,通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臺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說,醫療團隊透過全球最高效率的診斷流程,及全年無休的應變機制,24小時待命,讓疑似龐貝氏症新生兒平均在到院後6小時內即可確診,出生9.7天就可以開始接受酵素治療。相較之下,全球其他醫學中心通常需2至3個月才能開始治療,這被全球專家譽爲治療上的奇蹟。

臺灣龐貝氏症協會今舉辦感恩茶會,協會理事長鄧慧娟說,臺灣在全球罕病照護領域具有卓越的成就,衛福部不僅全額藥物給付,還推動各項福利政策,確保罕病患者能夠獲得及時且有效的治療,展現政府「不計成本,守護生命」的決心。

國健署目前補助21項新生兒篩檢,不包含龐貝氏症。吳昭軍說,政府於2000年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給予罕病治療更完善的法律位階,目前更公告246種罕病,並期待早期發現,給予最適切、最好的醫療,相關罕病篩檢一直在滾動式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