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寒假flag立了又推倒?可能是寒假計劃裡沒有做到這幾條——

很多老師、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的寒假計劃容易做,卻不容易執行。假期剛開始,密密麻麻的作息表讓大家信心滿滿,可沒過幾天,孩子就開始放飛自我了。長長的假期一晃而過,等到開學,很多孩子連基本的寒假作業都沒做完,讀書、鍛鍊……各種計劃也基本落空。那麼,如何幫孩子制定一個合理而高效的寒假計劃呢?趕快來看看!↓↓

高效可執行的寒假計劃如何制定?

首先,父母和孩子都要有一種鬆弛感。寒假期間,孩子不用像在校時那樣緊繃着,父母也不必要求孩子時時刻刻都要學習。雖然說一寸光陰一寸金,但同時還有一個詞叫“張弛有度”。假期最主要的任務是放鬆、玩耍,學習任務不要太重,承載太多的flag(旗幟)當然就容易倒。孩子的假期生活不能只有學習,還要玩耍、鍛鍊、社交……人都是有惰性的,勤奮、自律其實是在跟人的本性做鬥爭,從來都是一件辛苦的事。所以要多給點“甜頭”、給點趣味、給點獎勵。

其次,家長不能盲目參考“別人家”的時間表。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適合嚴格的日程表,比如很多家長自己都做不到每天七點半起牀,那顯然就無法做到讓孩子七點半就坐在書桌前學習。此外,很多家長是屬於“大而化之”的類型,作息表就不宜做得太細。細到每個小時、甚至每半個小時幹什麼,把所有時間都佔滿,這樣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種壓力,留一些靈活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許效果會更好。有些家長和孩子適合“任務制”寒假計劃,比如每天要看一個小時書,什麼時間看都行;每週看完一本書,週日前完成了就行......這樣也是可以的。

再次,家長不能“單方面”制定計劃,要讓孩子充分參與,並制定獎懲制度(後文附有創意獎勵方法)。“獎”一定要有趣,是孩子想要的;“懲”一定要夠分量,讓孩子有危機感,但也不能顯得太嚴重,激起孩子的厭煩心理。比如可以跟獎勵聯繫在一起。如果能做到,獎勵孩子很想要的一套拼搭玩具或者一次去遊樂場的機會;如果做不到,就不能獲得獎勵。

“任務制”寒假計劃可以這樣制定

規劃大“板塊”:這個寒假怎麼過?閱讀、觀影、運動、手工、創意實踐、特長髮展……先來選一下,爲孩子量身定製一個套餐。套餐一定要豐富、有趣,最重要的是不要只有“學習”兩個字。孩子已經學習了一個學期,在下個學期到來之前,有必要休息一下。

選好“套餐”,並制定“套餐”的細節:比如閱讀,家長可以參考學校推薦和權威專家推薦的書單,和孩子一起選擇想讀的書。

給每一項任務定量:比如閱讀,一個寒假讀4-5本書是比較合適,既滿足孩子的閱讀量,又不至於讓孩子有太大負擔。

給每一項任務定獎懲規則:制定有趣、好玩,又合孩子心意的獎勵很重要,這是最能激發孩子積極性的方式。

給寒假計劃一定的儀式感:按照上述步驟梳理下來,一份獨一無二的假期計劃就出來啦。再拿來一張大紙,謄抄上去,做個好看的版式,畫點小畫、貼點手賬貼紙。一份精美的寒假計劃“手抄報”貼在家裡,誰不願意多看幾眼呢?

定期覆盤很重要:計劃終究是計劃,執行前想得再多,執行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及時覆盤和調整。家長要多關注孩子完成計劃的進度,與孩子多溝通,及時進行調整和改善,但注意不要天天催,那樣會帶給孩子很大壓力。

寒假獎勵,得有點創意才行!

家庭電影之夜‌:不只是看電影那麼簡單哦!讓孩子挑選電影,然後準備與電影主題相符的零食、裝飾,甚至可以一起模仿電影裡的經典場景。

‌DIY工作坊‌:在家裡設個小工坊,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比如製作個性化的筆筒、裝飾畫或者小飾品。

‌廚藝小能手‌:讓孩子挑一道他們想學的菜,然後一起準備食材,教他們怎麼做。做好後還可以一起吃,多有趣啊!

‌小小探險家‌:準備一些探險裝備,如指南針、地圖等,然後帶孩子去附近的公園或者自然保護區,讓他們體驗一把探險的樂趣。

‌家庭歌唱比賽:打開唱歌軟件和話筒,和孩子唱唱喜歡的歌曲,看看軟件給出的得分。

‌科學小實驗‌:準備一些簡單的科學實驗材料,和孩子一起做實驗,探索科學的奧秘。

附:其他創意獎勵方法

體驗類獎勵

獎勵孩子種植一株他們喜歡的植物,體驗勞動的快樂,感受種植的魅力。

獎勵孩子體驗一項新的運動或娛樂技能,感受生活中的新鮮感。

獎勵孩子去果園或菜園採摘,體驗豐收的喜悅。

和孩子一起烘焙蛋糕,享受甜蜜的親子時光。

角色類獎勵

獎勵孩子扮演一天“小老闆”或“小主人”,決定今天家務由誰來做,體驗家庭決策的樂趣。

獎勵孩子自主安排週末的一天,學會規劃自己的時間。

‌創意與表達類獎勵

獎勵孩子給家裡的玩具或寵物取名字,培養創新性。

獎勵孩子去影劇院看一場電影或話劇,提升審美能力。

獎勵孩子實現一個小願望,讓他們感受到努力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

獎勵孩子策劃同學間的慶祝活動,鍛鍊組織與創意能力。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設置一些文具、玩具等物質獎勵。以上這些獎勵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興趣和性格來選擇,要適量適度,避免孩子過於依賴獎勵而失去內在動力。同時,也要關注獎勵的後續效果。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百班千人

編輯:楊旭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常悅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