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說的:這代孩子已經“腦腐”了,寒假纔是高發期

前兩天,我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了這樣一幕:

朋友的兒子今年12歲,正在做數學作業,手機就放在一旁,屏幕裡時不時傳來短視頻的背景音樂聲。

遇見不會做的題目了,想也不想就打開軟件,拍照搜題。

隨後,將答案抄寫到作業本上。

更讓人驚訝的是,就連簡單的計算題,這孩子也不願自己做,而是詢問手機上的智能助手。

朋友見狀,無奈地跟我抱怨:

之前兩口子工作忙,孩子一放學就去奶奶家寫作業、吃晚飯。

老人對孩子比較溺愛,讓孩子養成了邊玩手機邊寫作業的壞習慣。

如今,只要不給兒子看手機,他就又哭又鬧,發瘋似的拿刀自殘,別說完成作業了,連安安靜靜坐着都難。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這個孩子:

臉色蒼白,眼神沒有聚焦,一離開手機就表現得坐立不安。

種種表現,不禁讓我想到了牛津大學出版社選出的一個年度熱詞:Brain rot。

翻譯成中文就是“腦腐”,指的是過度接觸社交媒體和碎片化信息後,人的精神和智力狀態會出現惡化,就如同腐爛了一般。

生活中,很多孩子乃至不少家長都覺得:“學累了,放鬆一下也沒什麼!”、“就玩一會嘛,能有多大事?”

可實際上,沉迷電子產品的危害,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測試:

研究人員分別讓三組5歲的孩子在紙上畫小人,結果發現:

每天幾乎不看電視的孩子,畫出的小人最完整、最漂亮。

每天看電視超過3小時的孩子,畫出的小人簡單、呆板。

而看電視的時長和內容均不受限制的孩子,畫出的小人要麼斷手、斷腳,要麼身體不完整或只有局部。

由此證明:

過多的屏幕時間會阻礙語言、社會和情感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對世界、對社會、對人際關係的認知力。

電視是這樣,手機只會更嚴重。

《限屏教育》一書中就指出:

人的大腦神經發育,5歲前在“打地基”,6-18歲則是“建高樓”。

而在這兩個階段,如果大腦只接受電子遊戲、短視頻等這些簡單的刺激,很可能導致大腦失去建立複雜神經元聯繫結構的機會。

而大腦中那些長期不被刺激的領域也會被默認爲是“無用”的,進而不再發育。

最終導致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和認知水平等都大大受損。

自以爲的放鬆,其實是在給孩子的大腦投毒。

之前曾看過一則新聞:

有個13歲的男孩,突然發瘋似的用頭去撞牆,臉上還不停地抽搐,老師拉都拉不住。

沒想到,送去醫院後,情況繼續惡化,男孩竟然不會說話、走路了,還出現了智力衰退的現象。

經醫生診斷髮現,男孩患有免疫性腦炎。

再進一步探究,原來是因爲男孩每天過度玩手機,導致作息不規律,身體過於疲憊,免疫系統出現了混亂。

其實,每逢節假日、寒暑假後,醫院都會接收到不少出現中風、腦梗、癲癇等情況的孩子。

究其原因就是因爲假期裡孩子們過於放縱,沉迷垃圾快樂。

而電子產品看似讓孩子獲得了快感,變得充實,實際上卻在腐蝕他們的大腦和心靈,讓孩子淪爲屏幕的奴隸。

心理學家安德.漢森在《手機大腦》一書中寫道:“我們以爲自己在玩手機,其實是手機在玩我們。”

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危害,也遠不僅僅是損傷孩子的大腦,影響學業這麼簡單。

心理學家Bowen Tan曾發表過一篇論文,他指出:

因長期沉溺於短暫的渴望及幻想,一旦放下電子產品,人們就會感到巨大的空虛和內疚感。

近些年,不少孩子因爲沉迷手機,心理問題頻發,最終走上自毀、自傷的道路:

安徽一男生,在宿舍內給父母留下遺書:“你們去生一個更好的孩子吧,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對不起。”

南寧一初中生癡迷遊戲,手機被家長沒收後,從天台跳下,墜樓身亡;

遼寧一初三女生,看直播時打賞了20萬元,被父母發現後,因爲愧疚和恐懼選擇跳河自殺……

現在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喬納森·海特甚至提出:

社交媒體對於孩子,特別是女孩的傷害,比新冠疫情更加可怕。

每天抱着手機點贊、評論的青少年中,有9%的男孩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女孩的抑鬱率則超過了25%。

畢竟,一打開軟件,各種亂七八糟的信息就會撲面而來:

刺激眼球的虛假新聞、不明真相的公衆情緒、畸形極端的審美潮流……

長期接觸這些,即便是成年人都會被負面情緒充斥着大腦,更別說那些沒有足夠分辨力的孩子了。

高分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就出現過這樣一幕:

因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喜歡,有個青春期的女孩經常會在網上曬自己的自拍。

每次點擊發送後,她就會焦慮地不斷刷新。

看到只有零星幾個點贊,女孩失落地刪除了照片。

隨後,她擺出更加誇張的姿勢,用了更加厚重的濾鏡,重新裝飾了自己的照片,這一次,她果然收穫了不少好評。

可還沒有高興幾秒鐘,便收到了一則充滿惡意的評價:“你的耳朵還能更大一些嗎?”

這下女孩的好心情徹底毀了,她慌亂地用耳後的頭髮蓋住耳朵,爲自己的“難看”的耳朵而傷心落淚。

有調查顯示:

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孩子,習慣於把情感寄託在網絡環境中,不懂如何處理現實的情緒,又極易受到他人負面評價的影響,這導致他們變得更加焦慮、脆弱和抑鬱,甚至“帶動”了自殺率的增長。

在不知不覺中,電子產品成了孩子心頭的毒瘤,潛滋暗長,蠶食他們的自信和快樂。

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黑洞,輕則焦慮、抑鬱,重則危及生命。

刷到過一則報告:

從2019年到2021年,青少年的總體屏幕使用量增加了17%,比之前四年增長得更快。

平均而言,8至12歲的兒童每天使用屏幕的時間已經從4小時44分鐘上升到5小時33分鐘。

而青少年(13至18歲)則從7小時22分鐘上升到8小時39分鐘。

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誰都沒有辦法將孩子與手機徹底隔絕。

但爲人父母,我們有責任用智慧與擔當守護住孩子的大腦,成爲孩子與垃圾快樂之間的一堵牆。

對此,虎媽總結出了以下三點:

1. 約法三章,跟孩子提前商量好使用手機的時間和場所

聽過這樣一句話:

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安逸、快樂,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與其一味禁止,不如畫好底線。

提前跟孩子商量好可以使用手機的時間和場所,而其他時間就需要遠離屏幕。

比如,《連線》雜誌前主編克里斯·德森,禁止孩子們在臥室使用電子產品;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則規定孩子們上學日的晚上和吃飯時間,禁止使用手機。

2. 改變娛樂方式,陪孩子尋找現實中的歡樂

一位15歲的博主@初三八班王南皓看到網上有人討論“孩子沉迷於手機的真相”,但在他看來:

很多大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給出答案,從未試圖走進孩子的世界。

其實,每個人都有情感需求,孩子更是如此。

如果每天一回家就被問“作業寫完了嗎”、“這次考得怎麼樣”,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

最終,孤獨的孩子自然會認爲“只有手機能夠理解我、陪伴我”。

只有當父母能夠讓孩子看到一個更加溫情的現實世界時,我們的孩子可能纔不會再被困在那一方小小的屏幕中。

因此,平日裡,父母可以多陪孩子出門走走,不需要去多遠的地方,附近的公園、郊區的森林都是很好的去處;

可以跟孩子一起做運動,跑步、打球、游泳;

每週還可以留出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一家人一起做做甜點、聊聊閒天。

3. 善用正面反饋,幫助孩子戒斷多巴胺

記得我兒子上初二時,有段時間迷上了手機遊戲,每天揹着我們偷偷玩到半夜兩三點。

我發現後,狠狠數落了他一頓:“馬上要中考了,不知道哪頭輕哪頭重的,還不如你 妹妹,小小年紀樣樣都比你強……”

沒想到,兒子不耐煩地打斷了我:“當然了,妹妹學習好還會彈琴,老師家長見了她都笑成一朵花。哪像我這種學渣,只有在遊戲裡纔會被誇讚、崇拜。”

聽了兒子的話,我愣住了。

其實,孩子想要被肯定、想要有價值又有什麼錯。

錯的是他誤把轉瞬即逝的垃圾快樂當成了救命稻草,殊不知,他得到的只是最廉價的多巴胺。

於是,我給兒子買了一批紙質書,裡面既有輕鬆的繪本,也有大部頭書籍。

商量後,爲他設置了一個小目標,每天睡覺前讀5頁,讀完後簡單用自己的語言總結一下都講了什麼。只要能堅持半個月,就送他一件小禮物。

每當兒子要堅持不住了,我和孩子爸爸就會發送“彩虹屁”,誇他總結得好,有毅力。

久而久之,兒子逐漸能從書中獲得樂趣,遊戲癮也小了很多。

斯坦福大學醫學教授安娜·倫布克在《成癮》一書中說:

馬上就是寒假了,我們一定要警惕孩子沉溺電子產品,守護好孩子的大腦。

一開始或許會步履維艱,但只要堅持下來,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發現:

沒有什麼事情,比自律和堅持,更讓人充滿成就感;也沒有什麼快樂,比不斷挑戰自我,充實大腦更加讓人興奮。

點個贊吧,從這個假期起,和孩子一起放下手機,擁抱真實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