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吼了孩子,孩子敢頂嘴,說明這個家還有救,最怕的是……

作者:主創團·哎呀媽

忘記是第幾次跟兒子吵得差點心梗過去了。

特別是最近,兒子剛滿15歲,就送給我這麼大份禮:揚言下學期不讀了,想離家出走。

因爲老來得子,我和他爸從小就替他規劃好一切,上哪個學校,參加什麼興趣班,甚至還給他存好教育金,打算他高中後有機會送他出國留學。

對此,兒子很少說不,也不怎麼牴觸我們的安排。

可前年開始,兒子突然變了,不僅脾氣大了,一言不合就頂嘴,還說想學音樂,看不上爸爸規劃的深造選項。

一向乖巧聽話的兒子,竟敢跟父母唱反調,衝撞父母,這還得了?

爲了讓兒子“回心轉意”,我一天到晚不是嘮叨,就是用更大的音量蓋過他,試圖逼他就範。

結果個頭明顯高過我的他,氣勢比我還猛,寧可跟我硬碰硬,也不肯聽話,整天反鎖房門在房間裡大聲播放搖滾樂。

這次兒子想離家,導火索是在網上看到外地有個音樂進修班,說不讓他去,他就輟學,自己買票去。

眼看好端端的兒子,如今成了我都快認不出的陌生人,心裡那個苦,分分鐘讓我絕望崩潰。

無奈之下,我請教身邊一位在初中做了快20年班主任的朋友,想問她有沒有辦法幫我改造一下兒子。

沒想到,她聽我一番哭訴後,給我意外的回覆:

請珍惜這個有想法,敢跟你頂嘴的孩子!

被反問:

“你想養出一聲不吭、沉默寡言的孩子嗎?”

看我滿臉困惑,朋友先是引導我思考一個問題:

“你家孩子現在青春期,是最有想法、主見的時候。

你希望他能勇敢表達,還是什麼事都任由你安排,連被罵被批評,都一臉無所謂,什麼話都不說?”

不得不說,這問題考倒我了。

從省事的角度看,我當然希望兒子聽話,我說啥是啥,別跟我犟。

但好像這樣的話,他無形中就成了提線木偶,按部就班,完全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

萬一父母某些決定,並不是他本意,他不說不講,委屈自己配合順從,別說活得痛苦憋屈,搞不好還會出心理問題。

表姐家的女兒就是這樣。

一向乖巧懂事,讀書名列前茅,每次被家人批評打壓,從不頂嘴。

幾年前聽父母安排,放棄自己喜歡的漢語言,選了“更好就業”的計算機專業。

結果學了一年多,成績直線下降,被父母痛罵一頓後,直接抑鬱休學在家,現在還在吃藥。

那時我就想,這孩子太可惜了,什麼都不說,也不敢反抗,背後得積壓多少委屈,才把自己折騰到生病住院。

如今看來,太乖的孩子,如果習慣用溫順和聽話包裹自己,被攻擊也不說,很容易被負能量吞噬,真出問題就晚了。

如果讓我選,我自然不願意兒子過分逆來順受,心裡受傷還一聲不吭。

辛苦養育他這麼多年,幫他規劃那麼多,費老大心思,無非希望他能順利成人,日後離開父母能獨立自強,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要是我的強勢,成了掐滅他表達欲的幕後黑手,那我肯定無比後悔內疚。

與其把他養得乖巧只會討好父母,不如允許他說不,鼓勵他主動說出自己的心聲。

被反思:

“敢頂嘴的孩子,不就是在表達自我嗎?”

說到這,我似乎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雖然我經常被兒子氣得半死,但他每次頂嘴、反抗,都是用自己的方式“說出心聲”。

當我把這個想法講給班主任朋友聽時,她笑着點點頭,說我終於醒悟了。

一個家裡,如果父母態度強硬,對孩子要求高,甚至習慣用簡單粗暴的吼叫壓制孩子。

只要孩子敢頂嘴,有膽量挑戰權威,這意味着孩子還有得救,這個家還有變好的可能。

爲什麼孩子頂嘴是好事呢?

朋友的解釋是這樣的:

1、愛頂嘴的孩子,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獨立思考能力強。

我鄰居家的孩子,成績很好,年年拿三好,但也是絕對的“頂嘴大王”。

每次媽媽兇他、吼他,他總有一萬個理由反駁,把媽媽氣得夠嗆。

因爲他很清楚自己要什麼,能什麼,跟其他孩子比起來,自我意識明顯更強。

而且,當他爲了證明自己是對的,這無形中就是在發揮自己的思考力,不斷論證觀點。

孩子頂嘴時,需要主動刺激和帶動大腦,從而清楚明瞭表達自己的需求。

2、會頂嘴的孩子,不怕矛盾,不容易自我內耗。

弗吉尼亞大學曾追蹤調查過150名13歲的孩子,結果發現:

那些在家裡經常跟父母“頂嘴”的孩子,往往能更輕鬆地應對外界的意見分歧,能更好地應對壓力,未來在職場上表現也更優秀。

試想一下,他被父母剝奪權利,卻有膽量和權威對抗,爲自己爭辯,主動表達不滿。

這恰恰說明他不怕事,性格堅韌,去到哪都不怕受欺負或吃虧。

一旦需要爭奪自己的主權,他也會勇敢出聲,爲自己做主。

3、孩子頂嘴,某種程度暴露出教育問題,給父母改變的方向和機會。

如果孩子總是叛逆不聽講,什麼事都喜歡跟父母對着幹,父母可以靜下心思考,問題是否出在自己身上。

孩子的逆反心,不會無緣無故出現,大多都是父母愛控制,愛跟孩子較勁,態度強勢,導致孩子感到被束縛,內心積壓太多的不滿,他纔不得已反抗。

抽絲剝繭,找到問題的癥結,父母才能對症下藥,調整教育方式,配合孩子的成長需求。

被提醒:

“做對這3件事,比壓制孩子管用1000倍”

既然孩子愛頂嘴、會頂嘴,是他成長的必經階段。

作爲真心愛他,希望他健康快樂的父母,我決定做好這3件事,不再試圖用吼叫控制他,強迫他:

1、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學習聆聽孩子的心聲。

和大部分父母一樣,我討厭兒子頂嘴,無非就是不願自己被兒子騎到頭上來。

有句話這麼說,教育孩子的核心不是靠管和控制,而是靠理解。

的確,孩子都半大小子了,着實不該總把他當小孩子看待,用父母的意願要求他,打壓他。

既然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那就放下“大家長”的姿態,蹲下身來,認真聽,理解他想什麼,要什麼。

或許耐着性子走進他的內心,就會發現,他的世界如此豐富,有些想法很有意思,也有驚喜,是他這代人獨特的可能性。

2、努力成爲孩子的戰友,和他站在一邊。

敢於發聲表達的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

比如兒子想學音樂,就是在傳遞信號:比起父母提供的人生規劃,我有自己的打算,我更喜歡藝術。

這時不否定、不打壓,用尊重的態度跟孩子交流,陪他分析這個決定的可行性,可能面臨的挑戰和風險。

當孩子表達強烈的需求感,不妨在不影響正常學習的情況下,給孩子嘗試一下。

就像鄧亞萍的兒子,一度沉迷網絡遊戲,決定要走電競這條路,鄧亞萍哪怕擔心焦慮,還是讓兒子試試看。

結果試過並瞭解行業的真實情況後,兒子果斷放棄電競,繼續專注在自己的學習上。

當一個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父母默默的支持、無條件的尊重後,便不再爲了爭奪主權去對抗,而是能安靜下來思考什麼才更適合自己。

3、換一種溝通方式,以身示範,引導孩子合理表達。

想減少孩子用激烈的方式表達需求和情緒,最重要是,父母要控制情緒,戒掉吼叫。

找適合的機會和場合,用理性、溫和和恰當的語氣跟孩子溝通,孩子更容易聽得進去,不至於覺得煩躁就引發衝突。

其實孩子也不喜歡用情緒跟父母對抗。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先學會好好說話,少一些命令強硬的語氣。

這樣孩子也會少一些頂嘴,他們還能從父母的表達中,學會如何合理說出想法和觀點,心平氣和跟父母溝通。

寫到最後,想起一位教育專家說過的:

“爲了孩子,家長必須重新當一回學生,成爲真正懂得孩子、懂得教育的人。”

過去的我,第一次當父母,怎麼教育全是經驗主義,缺乏學習的意識和念頭。

如今孩子成長的功課,給我佈置了一份生動的作業,需要我在接下來的每一天,認真踏實地學習,和孩子一起進步、成熟。

也許未來依舊有許多挑戰等着我們,但我相信,父母積極學,願意按照孩子的需求不斷調整。

不管遇到什麼,都能一一攻克。

因爲家庭不是戰場,只要大家一條心,用心教養和陪伴,終能擁有這段彌足珍貴的親子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