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別再給孩子盲目施壓了,這些做法值得借鑑,孩子自律又高效

寒假來臨,很多孩子並沒有輕鬆下來,反而比平時更忙了,因爲父母早早就給他們安排了寒假學習課程。

我一位朋友家的孩子今年剛上初二,上學期她的成績出現了滑坡,尤其是英語和數學,簡直是慘不忍睹。

朋友就打算利用這個寒假給她好好“加加油”。

於是,寒假一開始,朋友就爲孩子精心規劃了一套學習方案:

每天早上七點起牀晨讀英語半小時,接着做兩篇英語閱讀理解……

下午專攻數學難題,晚上則總結一天的學習成果,再額外完成佈置的練習題……

朋友全程在家監督她的學習,然而,寒假過去了好幾天,孩子的學習狀態卻讓朋友心急如焚:

每次催她學習,她都一臉不情願,晨讀時心不在焉,背誦效率極低。

做練習題也是磨磨蹭蹭,幾道簡單的題目要花上大半天時間,一篇英語作文更是要拖拖拉拉寫一整晚。

有時趁她家長不留神,她還會偷偷拿起手機聊微信、刷短視頻……

朋友只要說上幾嘴,她就嘟囔着“別管了”,甚至乾脆躲進房間反鎖上門,拒絕溝通。

孩子眼看就要面臨中考了,如果一直是這種狀態,未來又怎能順利考上高中呢?

望着孩子這不盡人意的學習成果,朋友簡直都要愁死了。

01

和之前那位抓孩子學習抓得很緊的朋友不同,我的一位同事在管孩子方面就相對放鬆很多。

在寒假期間去他家喝茶聊天時,就感受到了這一點,同事在寒假期間並未對女兒琳琳有過多的干涉。

但琳琳卻表現得異常自律,一整個下午都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裡,專心致志地完成着寒假作業,絲毫不受我們的談話聲影響。

不過兩個時辰,她便高效地完成了當日的所有學習任務。

晚餐過後,琳琳又拉着爸爸一同前往小區廣場,打了近一個小時的羽毛球,做到學習健身兩不誤。

隨後,她又自覺地回到書房,捧起書本,沉浸在課外閱讀中。

這番景象,確實讓很多家長都羨慕不已!

同事家的孩子爲何就能如此自律、同事爲何如此省心呢?

根本原因就是我那同事更注重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而不是一味地嚴加管束和過度關注。

家長如果對孩子管束得太嚴了,這樣反而會削弱了孩子的內在動力。

有一個專家的觀點就很值得我們借鑑:

很多家長在寒暑假,都熱衷於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在時間安排上都幾乎精確到了幾時幾分的地步。

正是家長的過度關注與管束,摧毀了孩子的內在動力。

02

曾經在一檔名爲《成長對話》的綜藝節目中,見過這樣一個場景。

節目中的男孩,對寫作業表現出了極度的牴觸情緒,每天都要在媽媽的催促下,才勉強拿起書本,而且完成作業還經常遺漏不全。

實際真相是,男孩每天除了要應付學校的作業,還要完成媽媽額外佈置的任務,常常熬夜至深夜,就連週末也難得有片刻的閒暇。

媽媽每天下班回家,第一句話總是:“作業寫完了嗎?說說今天都學了什麼。”

有時作業實在太多,男孩實在撐不住,就提前上牀睡覺了。

結果媽媽下班後發現作業未完成,還會硬把他叫醒,繼續完成作業。

在媽媽的緊逼之下,男孩心力交瘁,一提到學習就本能地產生牴觸情緒。

從短期看,外驅力確實能讓孩子迅速行動起來。但長期依賴外驅力的孩子,很容易感到疲憊、厭倦,能量難以持久維持。

在紀錄片《少年志》中,一位來自上海的12歲少年李明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明哲在小學六年級時,就憑藉優異的成績跳級進入了市重點中學的初中部,還在多次全國性科學競賽中斬獲佳績,光芒四射。

每天放學後,明哲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動完成作業。他的學習計劃表安排得滿滿當當,但這並非大人的強加,而是他自願制定的。

而李明哲的父母,作爲科研領域的忙碌工作者,並沒有太多時間直接監督他的學習。

他們曾分享過這樣的觀點:

“每個孩子天生都懷揣着好奇心,對學習充滿熱情。但當父母將過多的教育焦慮和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時,孩子就會逐漸對學習產生抗拒。”

因此,他們很少干預孩子的學習,而是爲他創造了一個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

在觀察了衆多像李明哲這樣的學霸成長曆程後,我發現了一個規律:

那些真正熱愛學習,能夠在漫長人生道路上持續進步的孩子,往往都是內心被點燃了動力之火。

教育實踐證明,父母與其過度關注孩子,不如將主要精力放在喚醒孩子的內驅力上面。

03

教育孩子,就如同讓小魚在水中自由遊弋一樣,若我們強行干預,他們或許會暫時順從,但內心卻充滿了牴觸。

唯有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空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探索,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

因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當少刷存在感,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與空間,讓他們學會自我驅動。

當然,給予自由並不意味着我們對孩子放任自流,而是需要在引導與支持中找到最佳的平衡。

一是以成爲孩子的“引路人”爲核心

作爲“引路人”,就意味着我們家長要站在幕後,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同時在他們需要時伸出援手。

做法1:與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要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習慣、興趣點以及能力水平等方面之後,才能制訂出一份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孩子只要能在規定時間內高效完成作業,剩餘的時間就可以自由安排。

這樣容易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做法2:在執行學習計劃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信任爲先”。

爲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無干擾的學習環境,並嚴格遵守不催促、不打擾、信任孩子做到自我管理的原則。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要學會耐心傾聽,給予適時的建議和鼓勵。

做法3:我定期與孩子進行復盤。

主要包括總結學習成果,指出存在的問題,並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成爲孩子的“引路人”,不僅是在幫助他們建立自我認知,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愛與責任。

二是堅持“積極鼓勵”

學習是一場漫長且枯燥的旅程,如果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經常受到打擊,感受不到任何的成就感,就很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

因此,家長可持續給孩子提供“積極鼓勵”,不斷打氣加油。

孩子無論是攻克了一道難題,還是作文寫得更加流暢等等,家長都可以及時給予肯定:

“你真的很棒,這個問題解決得很有創意!”

“你的作文進步很大,繼續加油!”

這些積極的反饋如同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讓他們逐漸相信自己:“我能行!”

三是堅持激發孩子的興趣和熱愛

教育的本質在於引導孩子找到內心的興趣和熱愛。

只有興趣和熱愛,才能激發孩子持久的動力,讓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嘗試通過各種方式激發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

很顯然,一個內心充滿熱愛和興趣的孩子,無需父母的過多幹涉,也會自發地去追尋生命中的那束光。

結語

這句話放在教育領域同樣適用。

父母若一味地用強制和命令來推動孩子,即便短期內能看到些許成效,但長此以往,孩子的內心會如被束縛的鳥兒,渴望飛翔卻無力展翅。

我們應當明白,真正的教育,並非簡單地灌輸知識或技能,而是要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讓他們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和渴望。

當孩子從內心深處被激發,他們纔會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去成長。

在這個寒假,願外面每位父母都能成爲那個智慧的引路人,用愛與理解,去喚醒孩子沉睡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