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寒假成長指南:10個規矩讓他們更自律、更懂事

隨着期末考試的陸續落幕,寒假的腳步已經到來了。

對孩子們來說,寒假是自由與歡笑的代名詞。

對父母們來說,寒假除了讓孩子放鬆身心之外,也需要有意識地幫孩子立下規矩、鞏固習慣。

避免過完寒假,孩子把好習慣都交還給老師和父母了,這就未免得不償失了。

以下是每個孩子都要養成和鞏固的十條規矩。

01 沉默非金,敢於開口,這是溝通

不少孩子在面對挫折,或是當他們的非分之想被駁回時,往往會選擇封閉自我,以沉默甚至怒吼來抗議。

當孩子陷入情緒的漩渦時,我們家長切勿急於呵斥或灌輸大道理。

不妨先給予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引領他們正視並識別自己的情緒。

隨後,家長要耐心去探尋觸發這場情緒風暴的根源。

接着再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探討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又該如何有效地調節情緒。

最終,協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去管理、去駕馭這些情緒。

教會孩子溝通,就是教會他們如何與周遭世界和諧共處。

讓他們懂得,沉默並非總是真金。

只有勇於開口,真誠表達,纔是打開人際交往的鑰匙。

02 尊重物品歸屬,勿擅取,這是自律

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不必急於強迫他們分享一切。

隨着年歲的增長,應逐步爲他們建立物權意識,並教會他們如何恰當地分享。

首要之務,是讓孩子清晰地認識到:

在分享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矛盾和衝突。

但也正是這些經歷,能幫助孩子構建起健康的自我認知。

當孩子明白了物權的界限,懂得了尊重他人的物品,不隨意觸碰或取走時。

那麼,自律的種子便會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03 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這是修養

走出家門,步入社會,一個人的修養便顯露無遺。

而這些關於公共場合的行爲準則,需從孩童時期就逐步培養。

我們時常見到有的孩子在公園裡隨手丟棄紙屑、在圖書館裡大聲嬉戲、在高鐵車廂裡打鬧……

每個不懂事的孩子背後,往往站着一位忽視教育的家長。

誠然,孩子天性活潑好動,這是天性使然。

但在公共場所,我們還是要教孩子學會尊重他人、保持適度的安靜。。

教會孩子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修養的提升。

04 定時作息,規律生活,這是律己

上學期間,因爲第二天要早起上學,因此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定時作息、規律生活。

可放寒假了,就容易讓人產生懈怠心理。

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有些孩子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卻遲遲不願入睡,導致寒假作息紊亂。

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要幫孩子養成定時休息的習慣,來個睡前儀式感很有必要。

爲孩子講講故事,或是聊聊當天的趣事等等,這樣容易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到了既定的時間,便關閉窗簾、熄滅燈光、按時入睡。

堅持上至少一週的時間,孩子就會慢慢恢復正常的作息(假期間可以比平時適當增加彈性)。

而在這一過程中,父母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是成功的關鍵。

當然,具體做法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定。

總體來說,調整孩子的作息習慣,需把握好早起與晚睡的平衡點。

父母應當有意識地規劃好孩子的每日作息時間表,並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養成定時起牀與睡覺的好習慣。

05 勇於承認錯誤,敢於擔當,這是誠信

誰都會做錯事,處於成長期間的孩子更是如此,犯些小錯誤很正常。

面對錯誤當然不是迴避,而是要勇於承認、敢於擔當。

培養孩子勇於承認錯誤的勇氣,就是塑造他們誠信的品格。

但要教會孩子道歉,強迫肯定是行不通的,首要之務是讓他們明瞭道歉的緣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需要引領他們學會共情,體會他人的情感與處境。

更要讓他們懂得爲自己的行爲負起責任。

簡而言之就是要找到共鳴點、學會換位思考。

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對方的感受,勇於站出來承擔那份責任,此時說出的那句道歉,才如同春風拂面,直抵人心。

06 不欺凌別人,亦不盲從他人,此爲做人原則

在社交環境中,孩子們最害怕的一幕,便是“他們不帶我玩”“他們孤立我”“他們欺凌我”等等。

恐懼被孤立,憂慮友誼的流失,這都會讓一個孩子漸漸失去自我,養成盲目迎合,日趨從衆的心理。

當我們剖析孩子的內心時,就會發現他們需要的是認同感和安全感。

孩子一旦有了認同感和安全感,就能更加從容不迫地“行走”在社交環境中,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

做到既不欺凌別人,亦不盲從他人,只需做好自己。

07 專注做事和學習,這是能力

當孩子能全神貫注地投入一件事,外界的喧囂就會被自動屏蔽。

如此,待他們面對那些頗具挑戰的學習時,也能保持心無旁騖,不被幹擾,學習效果自然良好。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所熱愛,當他們沉浸於自己的小世界時,我們都應減少不必要的打擾,讓專注演變成他們的一種能力。

08 言行舉止文明,這是修養

人的行爲舉止,是修養,也是一張無字的名片。

所以我們不能小看了孩子良好言行舉止的養成。

孩子偶然間吐露髒話,往往是模仿周遭的大人,或是試圖以此吸引關注。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此類不當言行時,絕不能漠視,而是要迅速而妥善地介入。

對我們家長而言,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爲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之外。

我們還應時刻留意孩子的情緒波動,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如此,當孩子願意敞開心扉,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時,教育的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

09 不非議他人,這是尊重

每個人都期盼着他人的尊重與理解,而尊重,恰如一面鏡子。

你給予他人多少尊重,便能從他人那裡收穫多少尊重。

以上這些點點滴滴的行爲,都是對他人尊重的具體體現,也是孩子良好教養的自然流露。

10 在家務實踐中成長,這是自理自立

讓家務成爲孩子成長的舞臺,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生活,學會自立。

學會清掃房間,是讓孩子領悟勞動的魅力,它能讓生活環境變得井然有序。

學會歸置物品,是讓孩子懂得收納的智慧。

在協助父母處理家務的點點滴滴中,孩子會深刻體會到一份責任。

這份體驗,將如同種子般深植於心,使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裡,擁有創造溫馨舒適生活的能力。

對孩子而言,能做到生活自理自立,無論是對當下的學習生涯,還是對未來的職業生涯,都大有裨益。

結語

這十條小規矩,不僅僅是對孩子行爲的規範,更是對他們未來人生的投資。

通過我們的引導和教誨,讓孩子在寒假期間養成自律、自立等優秀品質,這些品質將伴隨他們一生,成爲他們追求卓越、實現夢想的基礎。

每一個小規矩的背後,都蘊藏着我們家長對孩子未來的美好期許。

願孩子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