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3C育兒!醫師推親子做1事 讓孩子更會說、更能懂
3C介入取代真實的人際交流,可能會對孩子在互動的認知、語言的形成產生阻礙。(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中醫院兒科醫師詹怡璟(左)呼籲家長重視「親子共讀」的重要性,與其讓AI語音說故事,不如父母親自和孩子一起讀書、讀生活。(臺中醫院提供/潘虹恩臺中傳真)
3C產品成爲不少現代父母育兒的「救星」,不過臺中醫院兒科醫師詹怡璟指出,3歲以前是幼兒語言與互動建立關鍵期,3C介入取代真實的人際交流,可能會對孩子在互動的認知、語言的形成產生阻礙。她呼籲家長重視「親子共讀」的重要性,與其讓AI語音說故事,不如父母親自和孩子一起讀書、讀生活。
詹怡璟解釋,3歲前的孩子處於語言與人際互動初步建構階段,其實尚未理解語言的意義,像是剛來到世界的小外星人,需要透過大量與照顧者的眼神、語言、肢體互動,慢慢建立對語言的理解與迴應能力。「這時期若讓3C介入,孩子只會接收到『聲音刺激』,卻無法知道聲音刺激的背後,自己可以做出迴應」,3歲前3C影響較大的問題會是孩子對互動的認知、語言的形成產生阻礙。
她接着說,孩子3到6歲會進入較高階的情緒與人際發展階段,比如經歷羨慕、忌妒、想挑戰等促進自我成長的感受,發現情緒後如何去消化併產生新的迴應或力量,此時若用3C轉移孩子對負向情緒的注意力,孩子就失去了內化處理的機會,久而久之只能透過強烈的外顯行爲發泄內在情緒,甚至可能導致小學階段出現突然暴怒、攻擊行爲。
與此相對,親子共讀可提供真實互動與語言刺激,詹怡璟指出,共讀不僅讓孩子聽見豐富的語言,更重要的是能透過彼此的聲音、表情與節奏,建立情緒與感覺的交流。例如孩子從父母的笑容中感受正向、舒服情緒,就會練習這個動作,當發現自己笑時,父母也會笑,孩子從這些迴應中學習,進一步發展出互動能與情緒表達能力。
對雙親忙碌家庭是否仍有機會建立共讀習慣?詹怡璟強調,共讀中「共」是重點,「讀」什麼倒是其次,主要是以書本作爲媒介,培養良好的親子互動習慣,進而促進孩子語言與認知發展,「時間每天5到10分鐘就夠了」。她建議,懷孕期間父母就可以建立較親密、屬於兩人的聊天時刻,孩子出生後延續習慣,哪怕只是分享今天發生的小事、生活中的感受,一起「讀生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