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歐盟的規範型多邊主義(門鏡)

本文作者認爲,川普上臺後,尤其自2025年再次執政以來,從加徵關稅到技術封鎖無疑加劇了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圖/美聯社)

自冷戰結束後,美國憑藉其絕對的軍事、科技與文化優勢,一度主導了全球的單極格局,被視作唯一超級大國。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崛起速度加快,在經濟增量、科技創新以及國際影響力等方面與美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正面競爭。川普上臺後,尤其自2025年再次執政以來,從加徵關稅到技術封鎖無疑加劇了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

中國在經濟總量上已居世界第二,並在可再生能源、5G、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一帶一路」倡議及在國際機構中的話語權提升,也顯著增強了其軟實力與全球影響力。未來十年,中國若繼續保持年均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並加速在高端製造、人工智慧、網絡安全等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完全有可能躍升爲真正的超級大國。

歐盟應對當今大國博弈與世界秩序轉型中的努力可從五個方面闡述。首先,歐盟內部正通過深化制度創新和政策協調,進一步夯實其戰略自主的基礎。2022年啓用的《戰略羅盤》不僅明確了2030年的歐洲防務目標,也促成歐洲防務基金(EDF)對軍工創新和聯合裝備採購的大規模支持。同時,「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和「數字十年」戰略(Europe’s Digital Decade)相互呼應,各成員國正協力推進可再生能源互聯、跨境電網和5G/6G網絡基礎建設,以在能源與數字領域減少對外依賴、提高風險抵禦能力。這些內部一體化舉措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也爲歐盟在對外競爭中提供了更爲穩固的後盾。

在對外關係上,歐盟提出了「開放的戰略自主」(Open Strategic Autonomy)理念,主張在保持全球開放合作的同時,增強關鍵領域的產業鏈韌性。通過《關鍵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與《晶片法案》(Chips Act),歐盟致力於在半導體和關鍵礦產等領域實現從研發到製造的全鏈條覆蓋,避免對單一外部市場的過度依賴。自2020年起啓動的外資審查機制,讓歐盟在併購、投資中對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的非歐資本進行統一監管,保護了自身核心技術與基礎設施。

在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合作方面,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計劃是歐盟對中國「一帶一路」的迴應。該計劃擬在2027年底前動員約3000億歐元投入,重點支持數字化、綠色能源、交通運輸、衛生健康與教育科研五大領域,尤其瞄準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並通過債務減免與基礎設施建設掛鉤的方式,試圖平衡中國「一帶一路」的影響力。

地緣安全與區域合作也是歐盟戰略的重要一環。其發佈的《印太戰略》不僅就海洋安全、數字治理和氣候行動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及東盟等夥伴深化協作,也意在牽制中美的區域勢力擴張。與此同時,面對俄烏衝突,歐盟通過多輪對俄製裁,爲烏克蘭提供軍事與人道援助,並加強東歐成員國的快速部署與防空能力建設。

需要強調的是,歐盟始終強調多邊主義和規則意識的重要性。它不僅在《巴黎協定》實施和聯合國氣候大會中發揮領頭作用,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落地,以確保綠色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也在人權、數字隱私和貿易投資規則等方面堅持高標準,在世界貿易組織談判中,尋求用制度性約束來鞏固自身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利益。

總而言之,歐盟通過上述綜合策略,不僅旨在保持自身競爭力,還要在大國博弈中找到合作與制衡的切入點,在國際秩序的構建中維持其獨特的「規範型多邊主義」模式。(作者爲華東師範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