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東亞可能面臨的民粹主義危機(劉迪)

日本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美聯社)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與歷史學家波里比阿提出了「政體循環論」,認爲政體會沿着循環路徑逐步退化:君主制可能蛻變爲暴政,貴族制會墮落爲寡頭制,而民主制若失去理性約束,則會墮落爲暴民政治,最終又可能回到專制。這個邏輯在當今西方世界正在顯現。民粹主義正是民主走向暴民政治的過渡狀態:它打着「人民意志」的旗號,削弱憲政與制衡,依賴情緒化動員,雖非獨裁,卻往往成爲獨裁的入口。它的崛起既受經濟不平等、全球化失衡推動,也伴隨排外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高漲。在科技創新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這種政治退化與社會動盪交織,使21世紀的國際格局更趨不確定和動盪。

今年7月參院選舉表明,這一全球民粹化趨勢已波及日本。長期經濟停滯、少子高齡化與安全環境惡化積累了社會焦慮,也催生了對強勢領袖的期待。石破茂等傳統保守派政治家的理性穩健形象,難以滿足民衆對「殺伐果斷」的心理需求。在民粹氛圍的推動下,日本或將孕育出更爲強硬的領導人。

近期日本已對華展現出「遏制外交」的姿態,例如呼籲各國不要參加中國「九三閱兵」,預示着未來對抗色彩可能愈發濃厚。如果民粹繼續發酵,日本外交大體會呈現出這樣的走向:對華政策日益強硬,將安全置於核心議題;在對美關係上既有依賴,又不得不在經貿與戰略自主上尋求一定的迴旋;同時在多邊場合更少妥協,更傾向以民族利益爲先。這樣的民粹化外交不僅會改變日本的對外姿態,也將爲中日關係與地區秩序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在日本政治可能走向民粹化的背景下,中國外交更需保持清醒與穩健。面對複雜局勢,中國不僅要堅持多邊主義,把中日對立置於區域和全球合作框架中加以化解;也要保持戰略定力,不因民粹情緒和短期摩擦而偏離自身長期目標。同時,還應着力塑造國際話語權,將中國的和平與合作立場轉化爲更廣泛的國際支持。唯有如此,中國才能在民粹主義時代的動盪格局中穩住中日關係,併爲地區穩定與國際秩序注入確定性。(作者爲日本杏林大學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電子報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