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日本的中等國家盟主志向(張望)
川普(右)親自會見赤澤亮正,並稱美日初步談判取得「重大進展」。(取自日本內閣官房「X」帳號)
日本的戰略自主性正在強化!
2024年秋,在由日本地緣經濟學研究所(日語:地經學研究所)主辦的國際論壇上,筆者留意到一個新趨勢:即中美兩國學者代表均未被邀請出席,取而代之的是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澳洲等中等國家代表登臺演講。討論中不乏對全球供應鏈重構的焦慮與區域安全風險評估的警覺,但更深層的意義,是日本戰略學界正有意識地構建一種「去大國化」的安全政策對話平臺,強化自身在印太地區中等國家網絡中的「盟主」角色。
這一志向的形成,與日本對當前國際格局的雙重焦慮密切相關。一方面,面對強調「美國優先」的川普政府的外部壓力,日本內部在安保和經濟等領域對美國產生不安,對「美國優先」政策的不可預測性有所警惕。另一方面,日本對中國的防範依舊持續,儘管兩國經濟聯繫緊密,但在安全政策上依然維持軍事制衡(balancing)的立場。在對美信任滑落、對中戒備不減的雙重夾擊下,日本轉而尋求以中等國家之間的協作,打造一種不依附大國的戰略緩衝帶。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鬆散的「中等國家聯盟」並非單純地爲了抗衡中國,而是更深層地試圖重塑國際秩序的制度基礎。2023年,日本金澤大學學者中野涼子在《International Affairs》學刊發表題爲《日本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基於規則的、多邊主義的、包容的、本土化的》(Japan and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rules-based, multilateral, inclusive and localized)的文章指出,日式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觀在強調自由、民主、人權的同時,以包容性的方式兼顧了東亞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環境,並同時強調通過將國際規則/規範本土化,來規範地區大國的外交安全行爲。同樣,近年來日本國內多次提及「以規則爲基礎的秩序」(rule-based order)與「供應鏈多元化」,表面看是規範中國,實則也對單邊主義擡頭的美國有旁敲側擊之意。
日本,顯然不再是中美兩強之間的調和者,而是試圖在區域事務中以中等國家羣爲軸心設定議題、主導規範、協調成員,藉由制度與價值的主張來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作者爲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學術院國際教養學部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弗里曼·斯伯格里國際問題研究所訪問學者)
(本文來源:中新社「東西問」專欄,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