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川普現象與國際關係理論(閻學通)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10月15日在華盛頓白宮,出席爲新宴會廳建設捐款者舉辦的晚宴並發表演說。(圖/美聯社)

英雄與時勢兩者關係的討論,屬於施動者—結構討論的內容,其本質是本體論的問題。本體論是假定層面事務,於是形成三種基本假定。施動者是決定性的,結構是決定性的和兩者互動共同決定事務。由於本體論是哲學問題,因此沒有實證檢驗過程,任何一個假定都無法證僞其他兩種假定。然而,從國際關係理論研究角度講,如果是科學理論就需要進行實證研究。而實證分析必須控制變量,而「互動」就是不控制變量,不觀察雙方的作用有何區別。控制變量是判斷何者是必要條件的有效方法。必要條件是指其缺失導致事務不發生的要素。例如,沒有決策者的人羣形不成國家,於是也就沒有國際關係,決策者是國際關係的必要條件。然而,無論有無國際形勢,國家的決策者都存在,國際形勢不是決策者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從邏輯上講,決策者的重要性大於國際形勢的作用。

當下學界之所以又關注決策者對國際秩序變化的作用問題,原因在於體系層次變量的理論無法解釋爲何川普一人能使國際秩序發生如此重大變化,而拜登不能。拜登和川普之間的政權轉換是在一天之內完成的,兩人執政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在當天之未發生性質轉變。在分析他們兩人相反政策的原因時,國際和國內形勢都是常量。由於常量解釋不了變化的,於是只能從決策者的性質差別上進行分析。國際和國內形勢每天都在變化,但這種程度變化無法解釋性質變化,這如同水溫在上1-100度之間變化無法改變水的形態。當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和政策分析都聚焦於解釋自由秩序的變化而不是其延續,因此無法用程度變化解釋性質變化。國際秩序從冷戰向冷戰後的轉變,當下國際秩序從全球化向逆全球化的轉變,兩次變化都非常迅速,兩者都是體系層面的類型轉變。當體系層次的變量無法解釋體系層次的秩序快速變化,於是從個人層次尋找解釋變量就成爲了自然趨勢。

由於川普並不是唯一的民粹主義領導人,很多大國的領導人都是民粹主義者。於是,有人認爲這種類型領導在特定歷史時期集體出現,必然是由某種共同的政治形勢所塑造。這種分析認爲形勢具有決定性作用,政治形勢是自變量,領導人類型是因變量。這種認識有可能並不錯,但這改變了所討論的問題。雞生蛋的原理和蛋孵化成雞的原理是不同的,雖然這兩件事有關聯,但這兩種事務。把領導人當作自變量的研究和將領導人當作因變量的研究研究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這如同研究太陽系如何形成的和太陽系是如何運行是兩個不同問題一樣。

社會上有人以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爭論沒有結果作比擬,認爲決策者和形勢何者具有決定性作用不得而知。這種認識可能忽視了哲學與科學的區別。目前看,要深化我們對決策者和形勢兩者關係的認知,有可能需要選擇科學研究方法,因爲兩千多年對此事的哲學探討意味着哲學討論回答不了這個問題。科學方法也許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有深入我們對這一問題認識的可能。

以上管窺之見供大家批評指正。(作者爲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