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重塑百年政黨品牌 鄭麗文要讓國民黨再次偉大(李蕾)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一個名稱中帶有「中國」與「國民」的政黨,理應在「中國未來」的討論與建構中提出自己的論述與願景。(資料照/鄧博仁攝)

中國國民黨迎來一位非典型黨主席,這不只是人事更替,而是一場品牌重啓。對這個擁有131年曆史的政黨而言,如今的挑戰,不在於口號新舊,而在於如何重新定義「中國國民黨」這4個字的品牌靈魂——它之於臺灣的方向、以及它之於中國未來的角色。

歷史上,企業界也曾出現過類似場景——當老品牌陷入停滯、市場份額下滑、年輕顧客流失、內部文化僵化時,董事會會破格啓用一位「異類CEO」。這樣的人通常來自不同產業、不按牌理出牌、思考跨界,常引發內部不安,但也爲品牌開闢了新的發展道路。

1990年代的IBM瀕臨破產,董事會延攬非科技背景的Louis Gerstner。他放下技術傲慢,強調「以客戶爲中心」,讓IBM從硬體商轉爲「解決方案品牌」並重,併成功讓「藍色巨人」再次站起來。

2006年,Ford延攬造飛機的Alan Mulally,他公開透明、數據導向、團隊協作,以「One Ford」整合團隊、聚焦核心產品,在金融風暴中成爲唯一不需政府救援的美國車廠。

這些案例證明:非典型領導者的價值,在於敢破格、敢決斷、敢讓組織迴歸初心。

國民黨曾是中國現代化的啓蒙者與共和理念的奠基者,但在長期內耗與外部誤解中,品牌語言老化、價值模糊。如今民意焦慮、世代疏離,國民黨再次站在抉擇的十字路口。然而,品牌學告訴我們:危機的盡頭,往往正是重新定義的起點。「中國國民黨」這幾個字,本身就訴說着責任。

「中國」代表文明的延續與命運共同體,「國民」象徵以人民爲本的政治信仰。因此,這個黨若只關注選舉輸贏與派系算計,便等於削弱了自身品牌的歷史能量。奪回政權固然重要,但選舉不是黨的全部——權力不是目的,而是服務人民的工具。

只有重新找回「爲誰而戰、爲何而存」的信念,國民黨才能真正恢復品牌信任。一個名稱中帶有「中國」與「國民」的政黨,理應在「中國未來」的討論與建構中提出自己的論述與願景。

國民黨應回到孫中山創黨的動機——爲民族謀獨立、爲民權求伸張、爲民生促幸福,並以理性與宏觀視野,主動與大陸的「民族復興」敘事對焦。指出雙方在制度、文化與治理上的互補空間,讓兩岸中國人能以夥伴分工、共創共榮的結構,共築屬於中國人的中國,實現以「良治」永續民族福祉的中國夢。

這不只是政治定位,而是一場品牌迴歸初心的再定義。

新主席上任,百事待舉。面對國家社會的新挑戰與黨務革新的龐大任務,深知鄭麗文主席肩負重責、事務繁忙。筆者以近三十年品牌策略的實務經驗,提供給鄭主席三個重建中國國民黨品牌的行動建議:

第一,從派系管理轉爲品牌管理:建立「黨品牌手冊」,統一定位、語言與形象,恢復一致的品牌記憶。

第二,從內鬥轉爲市場導向:政黨的市場是人民。以民意爲中心,洞察青年與中產需求,才能重建支持基礎。

第三,從懷舊轉爲創新體驗:歷史是資產,不是包袱。讓年輕世代能「體驗藍」,以設計、內容與行動,讓藍色成爲文化符號,而非歷史標籤。

非典型CEO的挑戰,在於「破而不亂、立而不空」。若鄭麗文能以品牌經營者的視角,既回望歷史初心,又擁抱未來市場,那麼,中國國民黨將不僅「再次偉大」,更能重新定義「中國品牌」的未來——讓它不只是歷史的名稱,而是新時代的正能量。

(作者爲國際傳播品牌戰略顧問)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