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爭捧MAGA不如扶植MIT(沈迺訓)

中央與地方政府接連的對「擴大對美採購」的表態。(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在臺灣,綠營執政的中央政府與藍營執政的北部地方縣市,近期先後表達因應川普關稅戰將擴大對美國採購的政策。在面對外部關稅挑戰與全球貿易摩擦的局勢下,單純透過採購政策來穩定經濟、強化產業競爭力,兩者似乎沒有太強的正關聯,相比部分國家尚能拿出較強硬的態度來對抗川普政策,臺灣朝野卻一致呈現全然扈從的政策作風,實是一種現代版的「以地事秦」—以稅事美,豈能長久?

必須說,中央與地方政府接連的對「擴大對美採購」的表態,其政治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先論綠營執政中央的擴大政策,其追求的應是短期穩定雙邊關係、尋求避免報復性關稅擴大,但此策略明顯存在數個潛在的負面影響與風險:一是,對美依賴加深,只會削弱談判籌碼,川普不會感激反而視爲理所當然,往後予取予求後患無窮。次則,恐造成往後國家資源配置失衡,此「爲買而買」的擴大政策一出,往後採購不具實際需要的軍事裝備或破壞市場平衡的經濟商品造成資源浪費與錯置成爲政府日常,更將壓縮原本可投入基礎建設、社會福利或教育等內部發展的財政空間。

而再論藍營地方執政的擴大政策,實際上地方政府能主導採購的金額量體有限,更多隻是在外交上向美方傳達一個友好姿態,。地方政府實應思考到川普的關稅政策已實際造成國內產業的經營損害,值此恐慌時刻,產業外銷只縮不減,不分中央地方的政府亦無法替產業吸引其他外銷抵銷美國政策造成的訂單減損,若一昧擴大進口美國農產品或特定商品,更將嚴重排擠本地產業市場空間,打擊臺灣的農業或傳統制造業。更遑論川普關稅政策如造成全球經濟衰退、出口全面萎縮,將導致臺灣出口嚴重衰退,反過來對國內就業與稅收造成結構性壓力。

相對於擴大對美採購,在形式上與實質上更具意義的做法,是在政府採購層面上着重於加強本土採購的「MIT政策」,由中央與地方政府率先擴大采購國內產品,以此作爲支持本土產業的重要手段。從政治意涵到長期經濟策略,這樣的雙向政策主張既能和美方建立友好關係,又能實質扶植國內企業,進而形成穩定且多元的供應鏈合作模式。

當川普自己都在追求國家安全與就業保護,寧願放棄經濟學成本效益追求最低成本,也要加強產業自主性;臺灣中央與地方政府呈現的政策態度卻是對產業困境的無能爲力,只能提供被動、事後補貼、救濟式的交代性政策作爲,一副對美國屈服躺平的軟弱姿態,完全無法提出完整的產業強健政策來因應,實是失職失能。

不分中央、地方政府與其卑微討好,不如提出擴大內需、對內採購來安定企業與人民的安心政策。具體作法是政府部門應該以自身需求作爲一個示範窗口,在避免走入爲買而買國產品以及擴大內需爲建而建的錯誤執行前提下,大幅增加國產品在公共採購中的比重,從而直接支持國內企業發展,並讓民間產業感受到政府的實質扶持。在此基礎上,若民間企業能夠見到國家政策的堅定支持,他們會更有信心投入研發、提升品質與創新能力,進一步鞏固臺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政府擴大采購國內產品,也能直接向市場釋放出一個訊號,即國家重視本土產業的發展,將提供穩定且持續的訂單支持,從而促使國內企業在生產與品質上不斷提升。這種政策既不要求臺灣所有產品全部國產化,也不是排斥國際產品,而是採取平衡策略,以對內扶植與對外示好的方式,共同推動整個供應鏈的完善與轉型。

總結而言,臺灣政府若能在外交上保持對美友好的採購舉措,同時在國內採購政策上大力扶植國產產品,這將形成一個雙管齊下的政策體系。這種做法既能在國際上維持與美國的良好合作關係,獲取戰略互信,也能在國內經濟結構上激勵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關鍵在於如何在擴大采購過程中,兼顧成本效益、技術競爭與透明度,從而達到既符合集團外交需要,又能促進本土企業全面提升競爭力的目標。

打鐵還需自身硬,與其爭相對美採購,急着捧MAGA還不如扶MIT。唯有如此,臺灣才能在川普變局中立於不敗之地,更加穩健地追求經濟自主定位。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