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新路徑:「和中」「友美」中庸之道(盧翊淮)
21世紀的國際局勢中,臺灣是一個戰略高度敏感的地緣節點。(示意圖/Shutterstock)
在全球地緣政治風雲詭譎之際,臺灣的未來走向成爲國際關注焦點。中美對抗態勢日益強烈,從科技戰、經貿戰到軍事威懾,東亞已然成爲國際局勢的熱點,而臺灣正位於這個風暴的中心。在這種高度緊張的結構下,臺灣若選擇完全倒向單一陣營,將面臨極大的風險;若採取過度中立,又可能失去國際支持。那麼,臺灣該如何在這條險峻的路上找到出路?答案或許就在「和中」「友美」並行,並以「中庸之道」爲核心的戰略設計。
一、時代背景:臺灣的戰略困境
21世紀的國際局勢中,臺灣是一個戰略高度敏感的地緣節點。根據國際貿易結構,臺灣在半導體制造領域擁有全球領先地位,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臺灣約有4成以上出口與中國市場相關,兩岸經濟聯繫密切。然而,隨着中國在區域影響力的擴張,政治與軍事壓力同步增加,美國則強化對臺軍售、推動印太戰略,拉攏臺灣成爲民主陣營的重要夥伴。
這種雙重結構帶來兩個核心問題:
1、安全風險:臺灣一旦捲入大國衝突,將面臨軍事衝擊與經濟崩潰的雙重打擊。
2、經濟風險: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尤其是中國)將導致供應鏈安全與經濟自主性降低。
面對此現實,臺灣不能再依賴單純的「一邊倒」策略,而必須尋找一條新的路徑,這條路徑不僅是外交平衡,更是全方位的國家韌性建構。
二、「和中」:降低風險,維持互動
「和中」不是妥協,更不是犧牲主權,而是一種務實的戰略選擇。在全球化仍未完全逆轉的今日,兩岸經濟緊密相連,貿易結構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脫鉤。若臺灣採取過度對抗姿態,不僅會失去龐大市場,也可能引發對方更激烈的反制,導致臺灣承擔巨大的經濟與安全風險。
實踐「和中」的策略包括:
1、建立安全溝通機制:恢復兩岸經濟與安全互動的「熱線」,避免軍事誤判。
2、維持經貿合作基線:在基礎民生、醫藥、農產品等非敏感領域保持合作,以降低全面對抗的成本。
3、設立紅色供應鏈防火牆:對關鍵科技與國防相關產業建立明確限制,避免戰略產業過度依賴對岸。
「和中」不是「親中」,更不是「一國兩制」的前奏,而是一種理性互動,讓臺灣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維持經濟彈性。
三、「友美」:深化合作,確保安全
與此同時,「友美」是臺灣國際空間與安全的重要保障。美國不僅是臺灣在軍事上的安全夥伴,更是全球高科技產業鏈的核心節點。隨着中美科技脫鉤的進程加速,臺灣若想維持半導體、AI、綠能等產業的領先地位,必須與美國、日本、歐洲等民主盟友深化合作。
「友美」的策略重點包括:
1、科技聯盟深化:臺灣必須持續投資研發,並與美日歐建立共同標準,防止技術孤立。
2、不對稱防衛強化:發展無人機、海岸防禦、網路防護等新型武器,提高威懾力而非僅靠傳統軍備。
3、參與國際經濟架構:積極加入 IPEF(印太經濟架構)、CPTPP 等平臺,擴大市場並鞏固供應鏈韌性。
「友美」不只是安全議題,更是產業升級與國際定位的核心。唯有確保在科技鏈與價值鏈的核心,臺灣纔不會被邊緣化。
四、「中庸之道」:靈活平衡,守護自主
「中庸」一強調在極端之間尋找平衡,不偏不倚,保持靈活性。對臺灣而言,「中庸之道」並非消極中立,而是一種積極的戰略平衡,核心在於 「不選邊,而是選擇自主」。
這條道路的特徵包括:
1、多邊外交:不僅強化與美國的合作,也要積極經營東協、印度、歐盟市場,分散風險。
2、供應鏈雙軌策略:關鍵產業與盟友深度整合,傳統制造業則維持與中國的基礎互動。
3、經濟韌性強化:透過儲備能源、建立戰略物資庫、發展再生能源,降低對外依賴。
「中庸」不是搖擺,而是具備明確底線的靈活應對,確保臺灣在中美競爭中不淪爲棋子,而能成爲穩定力量。
五、未來行動藍圖:三大策略,五項政策
臺灣未來的新路徑可歸納爲三大策略與五項政策。
三大策略
1、和中:維持穩定互動,降低衝突風險。
2、友美:鞏固國際盟友,確保安全與技術優勢。
3、中庸之道:靈活平衡,守護自主與韌性。
五項政策
1、供應鏈雙軌策略:關鍵產業設防,傳產保持互動並拓展新市場。
2、高科技聯盟深化:與美日歐共建技術壁壘,維持核心地位。
3、經濟安全儲備計劃:戰略物資與能源自主,降低危機衝擊。
4、不對稱防衛強化:無人機、網路防禦、海岸防禦系統。
5、多邊外交擴張: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與安全平臺,打造「信任網絡」。
在這個風險與機會並存的時代,臺灣的未來不能只是單一依賴,更不能陷入對抗極端。唯有以「和中」降低風險,以「友美」鞏固安全,再以「中庸之道」保持靈活與自主,臺灣才能不被風暴吞沒,而在風暴中找到航向。智慧平衡,將決定臺灣的命運。(作者爲英國劍橋大學漢默頓學院ESG博士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