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誰扼殺藍營的靈魂?趙少康的假中立幻術(方述斌)
趙少康喜歡以「理性」「中庸」等優美的姿態描述自己的政治態度,但他所理解的理性,不是面對真相的勇氣,而是迴避衝突的懦弱。他的「中庸」,不是平衡,而是投降。這樣的理性,是去骨的理性;這樣的中庸,是無靈魂的中庸。(中時資料照,範揚光攝)
在臺灣政治的劇場裡,趙少康永遠懂得如何站在聚光燈下。他的語言總帶着一種表面的冷靜與自信,似乎代表理性與中道,卻在關鍵時刻,總是視時勢而轉、爲權力而折。他最近談到國民黨的前途,強調要「降低親中力量」、「靠近主流民意」、「追求臺灣最大利益」。這些話聽似務實、聽似開放,實則是一種政治幻術,將迎合與投機包裝成中道,將自我流放僞裝成理性退讓。
其實這樣一種「假中立」的幻象,它並非出自真誠的中庸思考,而是權力現實下的逃避策略;它讓藍營一步步從「民族政黨」墮爲「失根政黨」,讓臺灣的政治思考失去座標,也讓藍營在時代的洪流中變得不知何去何從。
趙少康最擅長的,是利用語言營造一種「高於對立」的姿態。他批評藍營「親中」,又不敢承認自己其實與綠無異;他說「兩岸要和平對話」,卻又主張「要消除親中力量」;他講「追求臺灣最大利益」,卻不敢觸及「中國與臺灣的歷史與命運」這個根本問題。這些話交織起來,表面上是冷靜與均衡,實際上是一種徹底的虛無,一種立場的自我撤退。
假中立並非真正的中立。真正的中立,是在價值上保持開放、在原則上堅持理性;而假中立,則是用模糊替代判斷、用妥協掩飾恐懼。它拒絕對真實的對立作出價值選擇,卻在實踐上默默傾向權力的主流。趙少康口口聲聲說「要貼近社會主流」,但他從未問過:「主流」是誰定義的?當民進黨用媒體壟斷、教育洗腦、意識形態綁架了世代認知時,這個「主流」還能代表理性嗎?
趙少康的假中立,其實是一種「話語投機」。他用「主流民意」來掩蓋自身的權力算計,用「保持現狀」的口號稀釋藍營的戰略靈魂。這種話術的可怕,在於它並非激進,而是溫和到讓人失去警覺。它不是推倒牆的人,而是拆掉牆上最後一塊磚的那雙手。
國民黨曾是以民族與現代化爲旗幟的政黨,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原是要建立一個統合中華民族、實現社會公平的政治理想。這個政黨的歷史使命,從來不是地方性的,也不是島嶼性的。它承載着中國近代的現代化進程與歷史責任。
然而,隨着兩岸分治、冷戰結構與世代更替,藍營逐漸在歷史失憶中自我流放。從「反共復國」的意識形態,到「九二共識」的模糊共存,再到趙少康所謂「消除親中力量」,藍營已在歷史座標上逐步漂移。這並非改革,而是逃避,逃避自身的根,逃避歷史的重量。
趙少康這一派人把「去親中化」包裝成「現代化」,卻忘了國民黨若不再以民族和歷史爲座標,就什麼都不是。沒有中國這個歷史軸心,藍營就不過是另一個模糊政團,一個「不像國民黨的國民黨」。而趙少康的「假中立」,正是這種失根狀態的象徵,他既不敢成爲藍,也不願成爲綠,只願成爲權力的順風船。試問這樣的藍營,怎能不被時代淘汰?
趙少康口中的「去親中化」與「靠近主流民意」,其實是向美國與綠營投誠的另一種說法。他所謂的「中間路線」,其邏輯前提是「親中」有罪、而「親美」無害。然而,從烏克蘭的戰爭、以色列的危機、到中美對抗的升溫,我們應當早已清楚明白,小國若只知依附強權,終將成爲戰場,而非舞臺。
親美,不是錯;但若失去自主判斷的親美,便是自願成爲棋子。趙少康說「臺灣有自己的主體性」,但他將這種主體性建立在迎合美國、遠離中國的基礎上,這種主體性是空心的。美國要的從來不是臺灣的主體,而是臺灣的戰略價值。大家心知肚明當戰爭風險逼近時,美國會爲臺灣送上什麼?是保證?還是武器與讚美?
趙少康式的假中立,在戰略上最危險的地方,就在於它「看似和平、實則引戰」。他拒絕面對中國,卻以爲可以躲進美國的懷裡;他以爲「遠離親中」能換來和平,卻不懂和平的前提是互信,而非敵意。臺灣若失去與大陸對話的勇氣,就只能在別人的戰爭中求生。
趙少康喜歡以「理性」「中庸」等優美的姿態描述自己的政治態度,但他所理解的理性,不是面對真相的勇氣,而是迴避衝突的懦弱。他的「中庸」,不是平衡,而是投降。這樣的理性,是去骨的理性;這樣的中庸,是無靈魂的中庸。
臺灣政治的最大問題,不是統獨之爭,而是逃避之病。藍營長期害怕被貼上「親中」標籤,於是一步步自我審查、自我閹割。當連藍營都不敢講兩岸一家親時,綠營自然更肆無忌憚地壟斷輿論,讓整個社會在恐懼中墮落。趙少康以爲他在拯救國民黨,實際上他在掘藍營的墳墓。
一個政黨的死亡,往往不是敗於敵人,而是毀於內心的虛無。假中立就是這種虛無的政治形式,看似高明、實則無魂;看似務實、實則失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鄭麗文的勝出並非偶然。她的當選,是藍營的一次自我覺醒,是對「假中立」路線的否定。鄭麗文代表的,不僅是政治風格的轉換,更是一種精神的迴歸,回到「敢言」「有骨」「講真話」的藍營傳統。
她所面對的挑戰艱鉅是一個被媒體邊緣化的國民黨、一個被主流輿論綁架的社會、一個被美國與中國夾擊的島嶼。然而,正因如此,她的出現纔有歷史意義。唯有重建自信,藍營才能重建座標;唯有堅守信念,臺灣才能走出幻象。
藍營要重新成爲歷史的主體,就必須停止迎合、拒絕虛僞的中立,勇敢說出那句被恐懼壓抑太久的真話 : 和平不是靠反中,而是靠理解;主體性不是靠孤立,而是靠對話;民主不是靠服從主流,而是靠敢於不同。
趙少康的假中立,也許在短期內能換得掌聲與安全,但在歷史的尺度上,它是一種自我放逐。當一個政黨連自己的靈魂都不敢承認,它就不配談未來。藍營要重生,不能再以「不藍不綠」爲榮,而要以「有魂有根」爲傲。
歷史從不饒恕那些在懦弱中尋求和平的人。真正的和平,必然來自有信念的對話,有立場的理性,有勇氣的中庸。只有這樣,藍營才能從自我流放的幻境中醒來,重新踏上通往歷史尊嚴的道路。
(作者爲海外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