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升格運動部 運動賽季改革才能邁向體育大國(李加耀)

《運動部組織法》經三讀後由總統府公告,預計8月掛牌正式成立,其中組織法也將「形塑運動文化」列爲組織任務之一。(黃敬文攝)

體育署升格爲運動部在國際賽成績優異下,獲得執政與在野的全力支持,已於今年8月要正式掛牌運作,除了經費提升到200億,人員編制擴增到400人之外,是否會換湯無換藥的質疑聲音始終存在。

尤其是體育班廣爲設立之後運動員的學科成績低落問題長期受到社會媒體的質疑,每隔一段時日就會成爲大家關注的焦點。尤其到了3月之後是學生賽事的密集時期,從國小、中學,甚至大專,比賽填滿了行事曆,學生運動員請假比賽成了常態。

4月中旬的全中運選手有1萬3千人、4月下旬的大運會的選手也有接近1萬人,接近爲期1個禮拜,選手就須請假。這陣子國中體育班未達基本學力狀況持續惡化,立委提出建議要求教育部說明體育班退場時程和強化教學正常化,也質詢許多原住民從小進入運動團隊,學校只看重比賽成績、不重視學業成績,使得他們的課業表現普遍落後。

每當運動員學習出現問題,體育班就成爲劍之所指,檢討聲浪一波接着一波要體育班退場。但,當輿論的關注退卻,運動員的學習問題卻依然存在。在運動部成立之後臺灣如果要邁向運動文化大國,須正視以下幾點現象:

一、體育班提供競技發展的基石

近年來臺灣不斷在國際賽有很好的成績,體育班確實扮演關鍵性角色,也因爲有了體育班,纔會有近千名的退役運動員能夠成爲專任教練,獲得工作的保障。運動員學習的問題真的是體育班嗎?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逐漸習慣學生運動員不在課堂,而是在球場?

像美國、日本這些競技運動大國的學生運動員也是在上課期間頻繁請假比賽嗎?就個人的瞭解美國網球的校際聯賽都是假日爲主,日本的甲子園棒球賽以寒暑假爲主,當我們把學生運動比賽規畫在上課日時間,運動員經常性的離開課堂就直接影響學習。頻繁的在上課時間比賽其實是阻礙運動員學習與生涯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當運動員犧牲正常學習時間投資在訓練與比賽,對於其人格與素養的養成就會產生負面影響,也影響到生涯發展的多元選擇。所以,當運動員的學習出問題,應先檢討大量上課日比賽所帶來的傷害。

二、比賽請假影響學習氛圍

根據體育班的設置辦法有規定每學期可以請公假15天,這樣的規定讓運動員請假比賽成爲理所當然,如果把請公假比賽的規定取消,運動員就能正常到課,萬一還是學科能力不佳,還會是體育班的問題嗎?如果比賽能夠以假日爲主,運動員就能規律地回到教室,也才能給予運動員規律且穩定的學習氣氛。以臺灣目前的現況,像3、4月,甚至到5月都是學生運動的賽季,運動員就必須經常性缺課,學習就因爲比賽請假而對斷續破碎,如果家長不強力介入與支持,久而久之運動員就放棄學習了。

三、調整比賽的時程建立穩定且規律的學習環境

如果我們還要重視學生運動員的學習與學科能力就應該去檢討體育班設置辦法中1年有30天請公假比賽的規定,以及規定學生運動賽事不能安排在上課時間,這樣的改變比起要體育班退場來得單純。賽制怎麼改,主客場、聯賽、建球場、賽務人才培育,以及菁英選手的體制等等議題,都需要再做更精細的討論與規劃,不過比賽制度不改,那就默許了讓賽制來綁架學生運動員的學習,也影響運動員多元生涯發展的可能。

如果臺灣要持續提升運動的影響力,更要慎思利用平常日比賽是阻絕了運動員在比賽時的親朋好友來觀賽,美國之所以可以走向運動大國,就是來自於家庭與社會源源不絕的支持,如果我們還是隻見檢討聲而無作爲的持續利用平常日比賽,除了少數的運動能夠有滿場的觀衆,看看有多少的學生與社會聯賽的觀衆席總是空蕩蕩,因爲我們自學生運動開始利用上課日比賽,爲家人與友人來看比賽設下層層障礙,也爲運動發展埋下絆腳石,當運動失去社會支持,一般國人無法養成觀賞比賽的習慣,大量的運動賽事觀衆席經常空蕩蕩,賽事少了觀衆支撐,就失去電力運動文化的底蘊。

期待臺灣可以正視學生運動賽制的問題,進而改變賽制,除了爲運動員創造穩定且規律的學習環境之外,將賽事庭整到假日,也能提供親朋好友與同儕可以前來觀賽,此爲發展競技運動的基石,也才能邁向運動文化大國。

(作者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