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賽季改革才能邁向體育大國

(圖/本報系資料照)

體育署升格爲運動部在國際賽成績優異下,獲得執政與在野的全力支持,已於今年8月要正式掛牌運作,除了經費提升到200億,人員編制擴增到400人之外,是否會換湯無換藥的質疑聲音始終存在。

4月中旬的全中運選手有1萬3千人、4月下旬的大運會的選手也有接近1萬人,接近爲期1個禮拜,選手就須請假。這陣子國中體育班未達基本學力狀況持續惡化,立委提出建議要求教育部說明體育班退場時程和強化教學正常化,也質詢許多原住民從小進入運動團隊,學校只看重比賽成績、不重視學業成績,使得他們的課業表現普遍落後。

每當運動員學習出現問題,體育班就成爲劍之所指,檢討聲浪一波接着一波要體育班退場。在運動部成立之後臺灣如果要邁向運動文化大國,須正視以下幾點現象:

一、體育班提供競技發展的基石。近年來臺灣不斷在國際賽有很好的成績,體育班確實扮演關鍵性角色,也因爲有了體育班,纔會有近千名的退役運動員能夠成爲專任教練,獲得工作的保障。運動員學習的問題真的是體育班嗎?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逐漸習慣學生運動員不在課堂,而是在球場?

像美國、日本這些競技運動大國的學生運動員也是在上課期間頻繁請假比賽嗎?就個人的瞭解美國網球的校際聯賽都是假日爲主,日本的甲子園棒球賽以寒暑假爲主,當我們把學生運動比賽規畫在上課日時間,運動員經常性的離開課堂就直接影響學習。頻繁的在上課時間比賽其實是阻礙運動員學習與生涯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二、比賽請假影響學習氛圍。根據體育班的設置辦法有規定每學期可以請公假15天,以臺灣目前的現況,像3、4月,甚至到5月都是學生運動的賽季,運動員就必須經常性缺課,學習就因爲比賽請假而對斷續破碎,如果家長不強力介入與支持,久而久之運動員就放棄學習了。

三、調整比賽的時程建立穩定且規律的學習環境。如果我們還要重視學生運動員的學習與學科能力就應該去檢討體育班設置辦法中1年有30天請公假比賽的規定,以及規定學生運動賽事不能安排在上課時間,這樣的改變比起要體育班退場來得單純。賽制怎麼改,主客場、聯賽、建球場、賽務人才培育,以及菁英選手的體制等等議題,都需要再做更精細的討論與規劃,不過比賽制度不改,那就默許了讓賽制來綁架學生運動員的學習,也影響運動員多元生涯發展的可能。

美國之所以可以走向運動大國,就是來自於家庭與社會源源不絕的支持。期待臺灣可以正視學生運動賽制的問題,將賽事庭整到假日,也能提供親朋好友與同儕可以前來觀賽,此爲發展競技運動的基石,也才能邁向運動文化大國。(作者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