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國缺席國際建制 臺灣怎麼辦?(臺傑客)
臺灣並非WHO或UNESCO等國際組織的會員國,美國一再退出國際制度的決策,彰顯其外交政策的單邊傾向,也對臺灣參與國際體系造成實質壓力。(美聯社)
美國政府近日宣佈,不接受2024年世界衛生大會所通過的《國際衛生條例》(IHR)修正案,認爲該條例修改將干預美國主權,且未能妥善處理疫情期間世界衛生組織(WHO)受到中國政治影響的問題。國務卿盧比歐與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發表聯合聲明,批評新條例「對美國衛生政策構成主權侵犯」,並強調拒絕任何可能限制美國人言論、隱私與自由的國際規則。川普總統更已在今年1月回任後啓動退出WHO的程序,計劃讓美國全面脫離這個全球衛生制度。
這已非川普政府首次抵制多邊國際組織。國務院纔剛宣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以色列存有偏見,並推動「具有分裂性的社會與文化議題」,已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因此決定退出。另外早在川普首度執政期間,美國就曾相繼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HRC)、巴黎氣候協定與伊朗核協議;而拜登政府上任後,才逐步恢復美國的制度參與與國際責任。然而,川普於今年重返白宮後,已再度展開全面撤退:不僅啓動退出WHO的程序,也停止對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工作署(UNRWA)的資助。這一系列舉措,反映其外交政策主軸具有「拒絕多邊主義」的傾向。
美國一再退出國際制度的決策,不僅彰顯其外交政策的單邊傾向,也對臺灣參與國際體系造成實質壓力。原因在於臺灣並非WHO或UNESCO等國際組織的會員國,長期以來在參與相關國際活動上,極度仰賴理念相近盟友、尤其是美國,於制度內部的倡議與協助。若美國選擇缺席這些建制,臺灣在制度內尋求發聲與參與的空間將更形限縮。
近年來,美國行政部門與國會多次強調支持臺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例如,川普與日本首相石破茂於今(2025)年2月峰會聯合聲明中,首次納入明確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內容,其中包括參與WHO;國務卿盧比歐於聽證會、媒體專訪與多邊聲明中也反覆重申此立場。今年初,臺美雙方舉行「促進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工作小組」會議,針對WHO等議題協調策略。此外,美國在WHO執行委員會與聯合國安理會兩度發聲挺臺,衆議院更於5月通過《臺灣國際團結法案》,要求政府反制中國濫用2758號決議打壓臺灣。9個州議會也陸續通過支持臺灣國際參與的決議。
然而,若以美國最終退出WHO爲例,先前美國宣示協助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努力將無以爲繼。WHA(世界衛生大會)是WHO的最高決策機構,唯有會員國才能提案、投票、發言,參與重要技術與預算規劃。雖然臺灣一直是全球公共衛生的積極參與者,長年配合國際準則投入國際醫療援助及疫病防治,但很遺憾的是,我們卻是不斷被制度排除的貢獻者。美國作爲會員國,若其缺席,將不僅無法再於制度內發聲,更無法在場內替臺灣斡旋,留下的真空反讓中國更有操作空間。
國際建制的運作,乃是建基於主權有限讓渡的合作理性。參與制度,不等於喪失主權,而是透過規則交換集體利益。新自由制度主義指出,即使在無中央權威的情境下,只要規則明確、資訊透明、行爲可預期,各國仍可在制度內穩定合作。倘若主要參與國選擇退出,將重創此建制的代表性與約束力,不僅損及多邊合作,也弱化對非會員國的支持能量,更不用說導致其他涉及全球治理的議題,諸如國際貿易、氣候變遷談判、核擴散防制等,在美國的缺席下,可能導致整個制度進入停滯甚至失效。
總結來說,美國若持續因故退出國際組織,將不只影響全球建制的穩定,更會讓如臺灣這樣努力貢獻的國家被排除。而國際建制是否能發揮功能,取決於誰,尤其是大國還願意「在場」,在場發聲、在場協商、在場推動改革。這對臺灣而言,尤其重要,因爲若沒有諸如美國等國家在制度內的支持,臺灣的國際參與,恐怕將面臨更多的困難。
(作者爲國際關係博士、前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