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柯建銘拒辭 保誰的體面(沈迺訓)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向賴清德總統獻策「大罷免」,蓄意製造朝野對抗,導致民意嚴重反彈,全數否決大罷免,柯建銘成爲最大戰犯。(資料照/姚志平攝)
同樣是中央執政統治的實力不夠強大,形成少數執政,亟欲打壓在野以利中央集權;也同樣是佔多數的在野政治集團,不滿中央惡意打壓,乾脆起事對抗。兩起事件與當中核心人物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前者是漢朝的晁錯向漢景帝提議「大削藩」,企圖收回地方藩王權力,結果時機不對、實力不足,導致諸王反擊發動七國之亂,漢景帝發覺不對只好殺晁錯,好平息戰事向天下人謝罪,最終仍順利平亂。
後者是當今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向賴清德總統獻策「大罷免」,蓄意製造朝野對抗,藉故發動罷免全體在野區域立委。結果同是時機不對、實力不足,正當性更是薄弱,導致民意嚴重反彈,多數民意集體用投下不同意罷免的行動,成功全數否決大罷免。結果柯建銘至今抵死不辭總召,以示對發動大罷免扛起最大政治責任,更任憑綠營內部與外界輿論四起也不爲所動。至此大罷免亂事難平,形同爲賴清德總統往後執政乃至尋求連任,埋下一枚當量巨大足以滅黨的政治地雷。
當時晁錯大削藩的失敗在於,一是對於漢景帝的重用恃寵而驕,得罪朝臣與外藩無數。其次是志大才疏對形勢判斷嚴重失準,過度低估《削藩策》的反抗力道以及諸侯王的集體實力。最嚴重的是晁錯極度缺乏政治智慧,不懂得先分化對手,聯合其他小藩王鬥倒大藩王,再逐一收拾其他藩王,反而人菜癮大一次性要單挑全部藩王,讓藩王們反而因不滿與害怕,乾脆集體抱團反攻中央朝廷。
如今柯建銘大罷免的失敗比起晁錯更是不遑多讓。先是他自恃老資格,在黨團與黨內強勢主導政事議題,構怨無數黨內同志與在野政黨,就算是賴清德也必須對其忍讓再三,一副古代權臣擅政作派,也纔會用己意志大力慫恿賴與整個綠營發動大罷免,好遂了自己人生一場院長大夢。
次則柯與晁錯同樣有着對形勢判斷嚴重失準的致命錯誤,明知賴剛上臺權力不穩,施政表現尚未獲得多數民意的支持,就想高舉直接民主的大旗,如同日軍自導自演盧溝橋事變作爲侵華藉口般,惡意在立院無端全面抵制在野法案與預算,以便進一步發動惡性覆議與濫權釋憲以及青鳥行動亂臺,最終好爲大罷免勉強找到滋事藉口。
而柯、賴二人比起晁錯最嚴重的錯誤同樣有過之而無不及。晁錯與漢景帝雖然政治智慧不足,不懂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導致敵人團結攻向自己。但好在漢高祖政治餘蔭尚存,漢景帝即位正當性高,平時又施行仁政施惠於民,民心未倒向在野地藩王陣營。最終漢景帝在周亞夫等名將壓陣下,仍然順利平息七國之亂,做錯誤的事情反而有了好的結果。
反觀柯、賴二人自2024總統立委選舉淪爲雙少數政府之後,竟放棄積極與第三勢力爲代表的民衆黨合作的可能機會,導致民衆黨全面倒向藍營,從初步的議題合作,乃至於大罷免白對藍的力挺,至今甚至不排除有政治合作共同規劃2026、2028藍白合,放任藍白合作無上限來對抗自己。
而民進黨邁入第三任期的長期執政,早已是包袱沉重民怨迭起,也已將創黨初期乃至扁、蔡累積剩餘不多的「民主餘蔭」消耗殆盡;賴又是少數總統執政正當性本就不高,執政以來卻盡是舉民粹以治國,言不脫抗中保臺之道,毫無施惠於民的執政舉措不說,連在野立法推動的超徵普發一萬元也無意配合。無怪乎多數民心倒向在野投下反對罷免立委的一票,連核三公投也是同意票遠遠多於不同意票,非要給民進黨政府一個教訓不可。
目前綠營黨內對柯的不滿怨氣滔天,段宜康說沒有人無可替代,林淑芬說黨團成他的一言堂動輒開除相脅,賴系立委郭國文直批柯假傳聖旨,綠營立院黨團五長也已集體請辭明志。只剩下柯建銘總召拿黨團組織規程規定的一年任期這支雞毛當成令箭,想要以拖待變,未免太過天真。
昔有晁錯大削藩事敗身死謝衆,今有柯建銘大罷免敗事狡賴拒辭。政治權力運作邏輯古今皆然,漢景帝爲了體面自己只好殺晁錯向衆人謝罪,賴清德總統爲了自保連任可能,終究必須爲了求自己的體面而要柯建銘辭職負責。如今的柯要是不體面,只怕賴耐心用盡就會主動幫他體面了。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