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銘拒辭 保誰的體面

(圖/本報系資料照)

同樣是中央執政統治的實力不夠強大,形成少數執政,亟欲打壓在野以利中央集權;也同樣是佔多數的在野政治集團,不滿中央惡意打壓,乾脆起事對抗。兩起事件與當中核心人物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前者是漢朝的晁錯向漢景帝提議「大削藩」,結果時機不對、實力不足,導致諸王反擊發動七國之亂,漢景帝發覺不對只好殺晁錯,好平息戰事,最終順利平亂。後者是當今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向賴清德總統獻策「大罷免」,蓄意製造朝野對抗。結果同是時機不對、實力不足,正當性更是薄弱,導致民意嚴重反彈,多數民意集體用投下不同意罷免的行動,成功全數否決大罷免。結果柯建銘至今抵死不辭總召以示對發動大罷免扛起最大政治責任,更任憑輿論四起也不爲所動。至此大罷免亂事難平,形同爲賴清德總統往後執政乃至尋求連任,埋下一枚當量巨大足以滅黨的政治地雷。

當時晁錯大削藩的失敗在於,一是對於漢景帝的重用恃寵而驕。其次是志大才疏對形勢判斷嚴重失準,過度低估諸侯王的集體實力。最嚴重的是晁錯缺乏政治智慧,一次性要單挑全部藩王,讓藩王們反而因不滿與害怕,乾脆集體抱團反攻中央朝廷。

如今柯建銘大罷免的失敗比起晁錯更是不遑多讓。先是他自恃老資格,在黨團與黨內強勢主導政事議題,構怨無數黨內同志與在野政黨,就算是賴清德也必須對其忍讓再三。

次則柯與晁錯同樣有着對形勢判斷嚴重失準的致命錯誤,明知賴剛上臺權力不穩,施政表現尚未獲得多數民意的支持,就想高舉直接民主的大旗,惡意在立院無端全面抵制在野法案與預算,以便進一步發動惡性覆議與濫權釋憲以及青鳥行動亂臺,最終好爲大罷免勉強找到滋事藉口。

而柯、賴二人比起晁錯最嚴重的錯誤同樣有過之而無不及。晁錯與漢景帝雖然政治智慧不足,不懂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導致敵人團結攻向自己。但好在漢高祖政治餘蔭尚存,漢景帝即位正當性高,平時又施行仁政施惠於民,民心未倒向藩王陣營,最終在周亞夫等名將壓陣下,仍然順利平息七國之亂。

反觀柯、賴二人自2024總統立委選舉淪爲雙少數政府之後,竟放棄積極與第三勢力爲代表的民衆黨合作的可能機會,導致民衆黨全面倒向藍營。

昔有晁錯大削藩事敗身死謝衆,今有柯建銘大罷免敗事狡賴拒辭。政治權力運作邏輯古今皆然,漢景帝爲了體面自己只好殺晁錯向衆人謝罪,賴清德總統爲了自保連任可能,終究必須爲了求自己的體面而要柯建銘辭職負責。如今的柯要是不體面,只怕賴耐心用盡就會主動幫他體面了。(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