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故宮文物再次證明兩岸同源(胡潤仁)
故宮人氣國寶〈翠玉白菜〉首度在歐洲亮相,開幕之夜便吸引不少當地嘉賓駐足欣賞。(李侑珊攝)
報載由於今年是歐洲臺灣文化年,日前故宮博物院已將「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圖等精緻的一百三十一件文物從臺北下架,打包運到捷克,從九月十一日開始,展開爲期長達兩個多月的展覽。
讀到這則新聞,不禁令人爲之納悶,怎麼分明是代表正港中國文化的故宮文物,何以能夠代表臺灣文化去歐洲,做爲歐洲臺灣文化年的重頭、壓軸大戲演出呢?
談起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這麼許多國之重寶,真是充滿了心酸與血淚的一頁歷史。這是當年抗戰前夕,一批有心的前輩,在國民政府的命令下,費盡心思,艱苦的以搶救國寶爲己任,在烽火即將遍滿神州大地的關鍵時刻,毅然將足以代表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皇家精品,從北平、而南京、而武漢、而重慶、最後落腳在西南大後方的昆明,才得以躲過了戰火與日本皇軍殘忍燒、殺、擄、掠的浩劫。
抗戰勝利後,又在這一批有心前輩的呵護下,國寶先運到了南京,接着國、共內戰戰雲密佈,不得已,只好再經由上海,輾轉到了臺灣。如此纔有了今日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基礎與規模。因此,要說來歷,故宮的國寶文化絕對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來自北京故宮,沒有一件是產自臺灣,足以代表臺灣文化的元素在內,應是不爭的事實。
尤其,過去三十餘年,自李登輝以降的歷任中華民國總統,無一不以「去中國化」爲其文化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則,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撥亂反正的努力。只是「去中國化」以後的臺灣文化,因缺乏層次更高、內涵更好的文化可以取代,結果自然造成臺灣文化空洞化的尷尬局面,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嚴重後果。
即以這次舉辦的2025歐洲臺灣文化年爲例,一個標榜「去中國化」的臺獨政府,拿不出任何上得了檯面的臺灣文化產品,能夠到向來以精緻文化著稱的歐洲去搞臺灣本土文化展覽,只有以他們「恨之必欲去之爲快」的中國文化精品冒充,造成與「去中國化」政策背道而馳、令人錯愕的脫軌、離譜行徑,等於是以故宮文物幫中國文化做宣傳、爭面子,還妄稱這是歐洲臺灣文化交流的盛舉,真是丟盡臺灣人的臉面,而不自知。
但是民進黨臺獨政府如此做法,也證明他們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中國情結」,兩岸人民之間還是有許多深厚的「斬不斷、理還亂」的民族認同,兩岸文化本是同源、同根、同種。在這樣的情形下,以中華文化的瑰寶,代表臺灣去歐洲展覽,又有何不可?反而是自曝兩岸的一脈相承,證明「去中國化」是虛有其表的失敗,實在不必介意或在意,任誰去做都是枉然,應證了「船過水無痕」這句古諺。
只是筆者身爲故宮退休人員,看到故宮現在內部管理的荒腔走板,不論專業,只論政治正確的用人制度,就感到痛心疾首。既然現在的教育部與文化部如此的痛恨中國文化,何不乾脆早日將從清朝故宮拿出來的文物歸還大陸,反而落得光明磊落,不要去做甘冒天下大不韙,揹負「文物大盜」的罵名,遺臭萬年,實在值得臺獨政府三思而行的正道與真理!(作者爲故宮退休人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