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從臺灣故宮赴捷展覽看兩岸文化是否一脈相承

故宮蕭宗煌院長(右)與捷克國家博物館盧卡其(左)於翠玉白菜前合影。(故宮提供)

據捷克媒體網站《iportaL24.cz》報導,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所策劃的「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特展,已於本月12日在捷克國家博物館盛大開展。展覽展出來自臺北故宮精選的131件文物,包含國人耳熟能詳的「翠玉白菜」,展期將持續至2025年12月31日。

然而,該報導也指出,臺灣故宮將國寶級文物運至捷克展出,恐涉及違反1970年聯合國《關於禁止和防止文化財產非法進出口和所有權非法轉讓方法的公約》,以及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所訂定的《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這項指控雖未經官方證實,卻引發外界對國寶出境合法性與風險的關注。

針對展覽內容與策展思維,臺灣故宮院長蕭宗煌在展覽開幕記者會上表示:「過去故宮展覽多以編年史或斷代史爲主軸,觀衆容易產生既視感。但若能調整策展論述與呈現方式,就能讓這些珍貴展品更貼近當代社會與觀衆的日常,展現文化資產的現代意義。」

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國寶及重要古物原則上不得出境,但若因國際文化交流等特殊情況,經中央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覈准者,則不在此限。此次展覽是否符合「國際文化交流舉辦展覽」的條件,行政院是否完成正式覈准程序,仍有待文化部與故宮進一步說明。

尤其在臺捷並無邦交、文物出境風險不容忽視的情況下,像「翠玉白菜」與「清院本清明上河圖」這類國寶級文物是否有「必要性」運至海外展出,是否已充分考量掉包、毀損或無法追回的潛在風險?這些問題,也值得社會共同關注與討論。

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爲,臺灣文化自信的展現是否應過度依賴源自北京故宮的文物資產,亦是值得反思之處。畢竟,臺北故宮收藏的大量珍貴文物,原本即爲中國曆代皇帝的宮廷收藏,是中華文明歷史的重要載體。這些藏品在臺灣落地生根、持續被保存與活化,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兩岸歷史文化的延續性。

若以此角度觀之,當臺北故宮的展品能夠走出臺灣、走向國際,於歐洲文化殿堂中展現中華文明的藝術與歷史價值,是否也正說明了兩岸同源、文化一脈相承?這樣的詮釋與論述,恐怕纔是真正考驗臺灣社會如何面對自身文化身份與歷史脈絡的時刻。

(作者爲臺灣傑出青年協會副會長廖家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