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高教急需拯救 免於「邯鄲學步」(林基興)
當年首倡16周的臺大認爲則可和國際接軌,讓外籍師生回國過聖誕節、本國學生出國交換和實習時銜接友校的學制。部分大學的1學期由18周改爲16周,主因是模仿部分美國等大學的每學期16周左右。但美國1年3學期制,甚至4個季制。(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來,部分大學的1學期由18周改爲16周,主因是模仿部分美國等大學的每學期16周左右。但美國1年3學期制(semester),甚至4個季制(quarter)。當年首倡16周的臺大認爲則可和國際接軌,讓外籍師生回國過聖誕節、本國學生出國交換和實習時銜接友校的學制。
結果,「臺大系統」三校聯盟的臺科大認爲建築與設計科系實作等有困難,而臺大生農學院抱怨實驗小動物還來不及長大就學期結束了;私校則認爲高教和技職體系不同而不便一體通用。
明顯地,制度的變革總生異議,例如,認爲18周太長者辯說疲乏,而認爲16周太短者辯說趕課。但現實乃世事無完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公元前三世紀,古希哲皮羅(Pyrrho)主張每一事物均有兩種相互排斥的意見,因他參加過亞歷山大遠征,接觸多元化的地區與人民而深深體驗多元意見。
最近,有人提出,科技與社會快速變遷,大學生需多自主學習,而大學不易爲學生量身訂做,但16周制使得學校今年寒假65天,太長了;應將寒假時間縮短,但延長暑假以供海外學習或修習新知等用。
期望我國學生利用長假「自主學習」嗎?似乎太理想化了。雖然,有少數認真者與研究生可善用時間,但現實呢?玩手機等社交媒體更可能。
因此,我國需要儘速調整現在「學習美國作法的一半」之實況,因爲美國暑假長,方便規畫「夏季學校」(summer school)。既然我們決定1學期16周,就要縮短寒假與延長暑假,並且設立夏季學校,讓學生補修學分或強化能力,而有意實習或海外求知者,也可善用此長暑假。教育部與家長均要集思廣益提對策。
接着,高教與國教脫鉤,包括修改:我國〈大學法施行細則〉第23條規定,大學學分之計算原則以授課滿18小時爲1學分。「各級學校學生學年學期假期辦法」要求兩學期,第1學期8月至隔年1月,第2學期隔年2月至7月。附帶地,美國人重視聖誕節,有如我國重視春節,因此,我國縮短寒假後,春節放假就可能夾在學期中,而非如以往「長假期大放鬆」。其次,因爲調整而可引起家庭或社會調適,例如增加出國機會與暑假打工需求。
諸如高三學生爲了準備推甄而無心學習而導致大一生程度下降、長寒假傷害學習甚鉅;當前是改革的契機,我國亟需調整教育以增進國力。
(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