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反核者的遐想傷害國家(林基興)
核三廠是三座核電廠中最新的,按照美國的案例,核三廠的二號機甚至可以在主管單位審批後直接運轉。還有,核三廠溼式儲存槽還有535束空間可存放新的用過核燃料。(中時資料照,羅琦文攝)
核三延役攻防戰暴露了反核者的誤解。
首先,核三的地震風險?2024年的花蓮大地震規模7.2,核三廠測得最大加速度值爲0.0125g,遠低於其耐震度0.72g。當前,核三的耐震補強達1.384g。核三附近最大的地震是2006年恆春地震,規模7.0,當時核三廠感測值0.17g。史來,全球無一核電廠因爲地震而塌,因建築規格最嚴,反核者若真心擔心地震,則更該擔心各式房屋、煉油廠、儲氣槽、水壩等(臺北101耐震0.3g、翡翠水庫0.4g)。
另外,臺灣是否會像日本遭遇大地震與海嘯?中工會澄清,日本斷層帶500公里長而臺灣100公里長,大海嘯多源自與海岸線平行板塊大斷層錯動,而我國東部琉球海溝與東海岸並非平行,因此臺灣不會發生像日本福島的地震海嘯。當前,核三可抵擋海嘯17公尺。
第二,核三遭攻擊?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許多研究探討,例如,美國電力研究所由能源部資助研究顯示,以加滿油的波音767客機全速(每小時560公里)衝擊,美國反應器圍阻體結構「堅固、不受大型民航機破壞」。其他諸如美國山迪亞(Sandia)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也支持此結論。其實,選擇攻擊目標,與其選人煙稀少的核電廠,不如更具有戰略戰術價值的目標如人口稠密的大都會。
反核者那麼擔心攻擊的話,我國天然氣儲槽、輕油裂解廠等其他能源設施,不只不堪一擊,而且後果不堪設想。至於當前俄烏之戰的核電廠攻擊,只是周邊設施,目的是阻擾輸配電;外媒不解也誤導反核者。
第三,核電助長核武?「武器級」鈽來自反應器中30天內即「取貨」。「反應器級」鈽燃料(鈽-239)來自核反應器中的鈾-238,但鈽-239留存在反應器中太久,會變爲鈽-240,產生太多中子而使鈽彈失效。若想從美式核反應器中30天內拿出鈽,則不切實際,因移開燃料就需30天停機,加上核燃料形狀緊密(高溫高壓反應條件)難操作。實際作法是建產生鈽的反應器,方便迅速取用鈽燃料,且使用天然鈾(而非核電用的昂貴濃縮鈾),產生的鈽量更高(四倍),建造費用只有核電廠的十分之一,又不受國際檢查。可知,要建造核彈者不會走核能電廠的方式,但是反核者不懂又誤導民衆。
第四,偏心延役核三而無核一與二?其實,核三廠是三座核電廠中最新的,按照美國的案例,核三廠的二號機甚至可以在主管單位審批後直接運轉。還有,核三廠溼式儲存槽還有535束空間可存放新的用過核燃料。甚且,核三廠近期才完成各項安全評估,包括最新的地震風險評估。
日昨,美國登月計劃阿波羅13號任務指揮官洛威爾(Lovell)過世,美國航太總署稱讚他,在功敗垂成的登月探險中,他臨危不亂。即使風險甚高的登月,適宜操作就可安全,就如謹慎駕駛可免車禍;我們不會因噎廢食。反核者請正確理解核電事宜。(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