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反核者可休兵了(林基興)

偏激恐核,我們無須因噎廢食,國際標準化組織以「降低相對風險」取代「追求絕對安全」。圖爲核三廠。(中時資料照)

最近,核三延役的五場辯論值得兩反思:情有愛憎,而憎者惟見其惡與愛者惟見其善,如唐朝魏徵的洞見;其次是尊重專業也與時俱進,因科學的垂直累積特性強而知識門檻高。範例是反方講臺前「疼惜咱下一代」看板暗示用核就沒疼惜、旁放核廢桶暗示其可怕。

正方多談延役之優與澄清核安與核廢,包括核三廠距離恆春斷層 1.1 公里但耐震已達1.384g(臺北101才0.3g)、海嘯牆高達19公尺。福島核事故主因不敢灌海水冷卻,而臺灣不會發生。核電廠使用40年是美國反托拉斯法而非技術限制。全球使用核電已70年,記取核事故教訓而無重蹈覆轍,諸如AI等科技日新月異使核安更精進。低階核廢輻射劑量很低,高階核廢量甚少而不急着處理,因處理成本一直降,兩者均控管而無傷人。

反方缺學習能力而一再重複質疑核安與核廢,甚至要求保證零風險或擔心「萬一」,則可用同樣邏輯質疑其他發電方式等風險嗎?暖化、空污、光電板漂浮、車禍、新冠肺炎、風雨火災、隨機傷人等,風險均遠大於核電核廢;此雙標心態反映偏激恐核。其實,人生無絕對安全,但謹慎駕駛可免車禍,我們不會因噎廢食。國際標準化組織以「降低相對風險」取代「追求絕對安全」。

反方打悲情牌,說啓用核三是傷害屏東人,其實相反:202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若美國關閉核電,取代的石化燃料產生空污可導致一年5200人死亡;2007年,醫學期刊《刺胳針》指出每發十億度電,燃煤殺死29人與燃氣3人;燃煤電廠釋出的輻射約爲核電廠的百倍而廢棄物約百萬倍。但全球使用美式核電廠至今無一人因其輻射而亡。臺灣廢核而火電即增、傷亡更多、電價更貴、暖化與極端氣候更嚴重。屏東用電哪裡來?本位的高雄市長說要電自己發,則屏東設火電廠嗎?健康的心態是社會合作而分擔風險與分享福祉。

反方質疑延役核三而無核一與二。其實,核三廠是三座核電廠中最新的、專才留存最齊全、儲存空間最大、才完成地震風險等最新評估。核一二則等以後。屏東人悲情地說已擔心40年,不願再擔心了,故可理解,但盡是主觀認知,他們大可不必「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因積憂成疾則平白自傷。

反方不知比較證據權重,例如反方提到福島青年的來信說核事故導致300兒童甲狀腺癌,但日本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均已澄清無關;誰的證據權重更大與可信?反方缺乏明辨思考而多「見獵心喜」。類此,賴政府不知與時俱進而緊抱核安核廢牌;反核者阻撓核廢相關鑽探與立法,反而宣稱我國無能處理核廢。

追根究柢,恐慌之源是輻射,因若核電廠出事則輻射到處跑,若有核廢則帶來輻射。但世界充斥輻射,包括你我均釋放輻射,臺北的輻射(每小時0.062微西弗)高於蘭嶼核廢貯存場門口(每小時0.018微西弗)。傷害與否的關鍵在劑量,國際安全規範上限一年一毫西弗(其健康效應約等同二十公克酒精、或四十杯咖啡)很保守,範例是諸如伊朗等一些地區環境劑量甚高,但無高的罹癌率。反核者就休兵吧。(作者爲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