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東南亞的1%差距 臺灣的100%劣勢(陳世昌)

臺灣遭美課20%關稅,比日韓的15%來得高。(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臺灣在各界質疑黑箱的幾番談判之後,迎來川普20%的「暫時性關稅」,「暫時性」給了賴清德繼續玩文字遊戲的空間,但是業界都清楚這不是最後的結局,而是川普凌遲臺灣的開始,接下來最令人憂心的,就是臺灣核心命脈的半導體產業,以及究竟要貢獻美國多少籌碼,才能獲得喘息。

臺灣起跑點就輸給日韓的15%,高科技領域競爭力,將會被日韓拋在後段,而另一個最令人擔憂的,就是東南亞主要國家,都從原先的高關稅降到19%,不能小看僅僅和臺灣差距1%,事實上形同出現100%的競爭障礙,何況20%只是「暫時性關稅」,臺灣給的條件如果不被川普滿意,稅額可能更高,臺灣面對中高端產業的日韓壓制,中低端產業的東南亞競爭,恐怕不只會「暫時性休克」。

以東南亞爲例,臺灣過往幾乎不看在眼裡,從南向政策到新南向,始終聚焦在傳統產業,掙脫不開廉價生產基地的歧見,直到中國大陸企業集體南向,以一條龍姿態迅速稱霸東南亞,臺商才嗅到危機,但是政府仍未能提供有力資源,這兩三年臺商在東南亞幾乎節節潰敗,體質上已經元氣不足,加上東南亞主要國家都拿到19%對美關稅,雖然看似僅有1%的微小差距,但卻埋下臺灣將來100%甚至更大的競爭劣勢,如果連東南亞市場都潰敗,臺灣恐將更讓美國予取以求,淪爲太平洋最孤寂最慘淡的鬼島。

東南亞各國的最終關稅,雖然談判過程也付出沉重代價,但仍看到他們的努力,甚至算是有爲有守,例如馬來西亞金融領域、原住民和政府採購仍堅定立場,大馬製造的藥品與半導體產品,也將繼續享有美國的零關稅。美方提出的1萬1260項產品零關稅,馬來西亞政府只同意61%,馬國還將繼續對從美國進口的汽車、菸草和酒精徵收消費稅。

依照美方的說法,給臺灣的「暫時性」估計無法維持太久,很快會逼臺灣做出更多讓步,從半導體到諸多產業鏈,賴政府恐怕很難守住,攸關綠營選票的農漁產品大概也會淪陷,民進黨政府在這次的關稅談判,可謂全盤皆輸,否則早就大吹大擂,「暫時性」成爲可以掛在嘴邊的唯一「戰利品」,實在可悲。

臺灣引以爲傲的半導體產業,如今面臨日韓的優勢競爭,東南亞對臺灣的威脅,更早已不只是傳統產業,星馬的晶片產能與研發蒸蒸日上,泰國對AI與電動車產業佈局極具前瞻,臺灣如果臺積電持續被美國吸乾,先進技術的優勢更將丟失,加上三代臺灣人民血汗嗷來的銀根,被川普逐步生吞活剝,不堪想像。

不是唱衰臺灣,而是賴政府如何葬送臺灣前景,反觀東南亞從原先的驚人高額關稅,暫時逃出生天,但也都從此番折騰記取教訓,更加深必須逐漸脫離美國魔爪的體會與決心,因此從四月川普宣告「解放日」,到最終的「審判日」,東南亞各國其實都鴨子划水,儘管泰柬短暫擦槍走火的衝突,仍無損合縱連橫,與中國大陸市場更緊密接軌,凝聚大東協市場,結合大中華市場,甚至落實RCEP,終極目標形成大亞洲、大印太,甚至全球大南方市場,越南加入金磚就是一例。

臺灣仍未逃離川普掌心,甚至因爲賴政府選擇脫中親美,讓臺灣經濟列車脫離軌道,和東南亞逆向行駛,東協國家從「美夢」驚醒,未來將同享與大中華市場的紅利,臺灣除了競爭力將落後日韓東南亞,更可能淪爲川普試圖和解北京的棄子,屆時舉目無親將不是「暫時性」,細想不免冷汗直冒。

東南亞與臺灣的1%差距不容小覷,力挽頹勢唯一活路,絕非繼續無條件奉承川普,而是設法改善兩岸關係,恢復並強化兩岸經貿額度,加入大東協、大亞洲、大印太甚至大南方市場列車,與全球抗美新興經濟勢力結合,臺灣纔可望轉危爲安,免除100%劣勢的悲慘命運。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