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從關稅到氣候風險 銀行業的社會責任與挑戰(汪渡村、汪子博)

金管會示意圖(圖/吳靜君攝)

近年來,全球經濟環境充滿高度不確定性,我國銀行業正同時面臨疫情後復甦的不均衡、氣候變遷帶來的長期衝擊,以及國際經貿摩擦的加劇。尤其是美國近期提高關稅與美元匯率走強的雙重壓力,對臺灣出口導向型產業與金融市場造成連鎖反應。關稅上升使我國部分出口產品在美國市場競爭力下降,利潤空間被擠壓;美元走強則推高進口成本,增加企業營運負擔,也使得以外幣計價的債務償還壓力升高。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業的社會責任不再只是形象塑造或公益行動,而是與金融穩定、產業韌性與國家轉型目標息息相關的核心任務。

國際研究指出,銀行在危機中若能積極推動環境與社會(ES)行動,不僅有助於降低信貸與流動性風險,還能在市場信心低落時維持營運穩定。這種效果主要來自於銀行透過永續投融資、社會參與與內部治理改革,累積了長期的社會資本與利害關係人信任。以臺灣目前的情勢來看,受美國關稅與匯率政策影響最大的,多爲出口製造業與進口依賴度高的產業,這些企業一旦現金流緊縮,銀行資產品質可能面臨下行風險。如果銀行能將 ES 行動制度化,例如主動扶植低碳、高附加價值與市場多元化的產業,不僅能協助企業減緩衝擊,也能降低自身的不良貸款比率與市場曝險。

Wu 與 Shen(2013)的研究提供了另一個重要視角——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動機與效益。他們將銀行的 CSR 動機分爲策略性、利他性與漂綠三類,並以 2003–2009 年間 22 國 162 家銀行的數據檢驗其與財務績效的關係。結果顯示,策略性推動 CSR 的銀行,在資產與權益報酬率、淨利息與非利息收入等指標上表現顯著優於同業,且不良貸款比例更低。這意味着,當 CSR 與經營策略緊密結合,而非淪爲短期公關活動時,能同時創造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對我國銀行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在關稅與匯率雙重壓力下,部分產業的財務風險可能迅速上升,銀行若能透過 CSR 引導資金支持轉型能力強、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就能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保護自身資產安全。

然而,除了短期的經貿衝擊,氣候變遷仍是威脅金融穩定的長期因素。我國監理機關近年已推動銀行業進行氣候情境壓力測試,由中央銀行與金管會主導,並委託銀行公會設計本土化模型,從各銀行的資產結構出發,模擬在 2030 與 2050 年兩個情境下的曝險情況。測試內容涵蓋極端氣候事件、碳定價波動與產業結構轉型等因素。然而,目前多數測試仍採用「靜態資產負債表」假設,缺乏對銀行在面對政策、匯率或國際貿易衝擊時,動態調整資產組合與授信策略的模擬。

國際經驗顯示,歐洲央行、法國金融監理機關等已引入「動態資產負債表」模式,並採取短期(1–3 年)與長期(至 2050 年)並行模擬,以更貼近實際市場變化與銀行業務調整邏輯。這種做法對我國具有重要啓發意義,因爲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下,美國關稅與匯率政策的變化,可能與氣候政策推進形成疊加效應,帶來跨領域的複合衝擊。若能將國際經貿因素、匯率波動與氣候風險一併納入壓力測試,將有助於銀行更全面地掌握系統性風險,並提前制定應對策略。

將這些制度與工具納入銀行的社會責任範疇,可以產生雙重價值。第一,銀行可透過這類分析及早辨識風險較高的產業與地區,避免資產惡化,確保金融穩定;第二,銀行可依據測試結果調整投融資策略,引導資金流向低碳轉型、供應鏈重組及出口市場多元化等方向,幫助產業提升韌性與全球競爭力。在美國關稅與匯率上升的外部環境中,這樣的資金配置更能發揮政策性引導作用,協助國家整體經濟在轉型過程中減少震盪。

未來,我國銀行業要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維持競爭力,需在三方面加強努力。首先,將 ES 與 CSR 內化爲經營核心,並與授信、投資與風險管理制度緊密結合,確保社會責任不流於形式;其次,引入治理(G)維度,透過透明度與問責機制,確保各項責任措施確實落實;最後,優化壓力測試的方法與範圍,採取動態化與多情境化分析,將關稅、匯率及氣候變遷等跨領域風險整合到同一模型中,讓銀行在面對外部挑戰時能迅速調整策略並維持穩定。

在這樣的策略框架下,銀行不僅能在疫情、氣候變遷、國際經貿摩擦等多重壓力中守住金融穩定,更能成爲引導資金流向永續與具競爭力產業的關鍵推手,發揮社會責任在國家經濟轉型中的最大價值。(作者汪渡村爲高雄銀行獨立常務董事、法學教授;汪子博爲執業律師、美國會計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