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把握第四代核能契機,邁向永續未來(黃慶村)

臺灣在「非核家園」政策下,低碳電力短缺問題日益嚴峻,目前「第四代核分裂技術」已接近商業化,成爲重要的低碳基載能源。(總統府提供)

臺灣在「非核家園」政策下,低碳電力短缺問題日益嚴峻,雖然國內外對核能支持度升高,臺灣卻未跟上國際發展趨勢。核融合雖爲理想選項,但技術尚未成熟,短期內無法商業化;相較之下,「第四代核分裂技術」已接近商業化,成爲重要的低碳基載能源。

全球主要核能國家積極投入研究,透過「第四代國際論壇(GIF)」與「永續核能技術平臺(SNETP)」推動技術發展,以提升燃料利用率、解決高階核廢問題並強化安全性,邁向「永續核能」爲目標。第四代核能技術突破傳統模式,關鍵發展方向包括:

1. 核能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快中子反應爐(FNR)可將鈾資源利用率從現行輕水反應爐不到 1% 提升至 60-80%,在閉式燃料循環與多次燃耗再處理後,理論上可接近 100%,大幅減少資源浪費並提升燃料循環效率。釷基反應爐(Thorium-based Reactor)則利用地球儲量豐富的釷資源(鈾的 3 至 4 倍),具備 較低的核武擴散風險、較少的核廢產量,且燃料利用率優於鈾基反應爐。雖仍處於開發階段,但與熔鹽反應爐(MSR)技術高度兼容,未來有望成爲永續核能的重要支柱。

2. 高階核廢的有效減少甚至消除:高階核廢管理是核能發展的挑戰,第四代核能技術透過「分離與核轉變(Partitioning & Transmutation, P&T)」提供解決方案。「分離技術」可回收用過核燃料(包括舊有與新生)中的鈾、鈽等,再次利用;「核轉變技術」則將長壽命核種(如鎿、鋦、𰾄)轉換爲短壽命或穩定核種,減少甚至消除高階核廢。

其中,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ADS)可精準控制中子通量,提升核轉變效率。目前比利時「MYRRHA 計劃」等示範項目已取得重要進展,未來有望成爲解決高階核廢問題的關鍵技術。

3. 在線再處理技術突破發展瓶頸:傳統核反應爐每運行不到兩年即需停機更換燃料,且用過燃料須長期冷卻與貯存之後,再進行最終再處置或再處理,成本高昂。第四代技術的液態燃料反應爐(LFR)透過液態燃料迴路設計,可不停機進行「在線再處理(Online Reprocessing)」,即時去除裂變產物並持續補充燃料,突破傳統技術瓶頸。

在線再處理結合快中子反應爐的核轉變能力,LFR 可延長運行週期至數十年,目前已有多個示範項目,未來技術成熟後將改變傳統核能運行模式。

4. 小型化技術促進核能自主發展:小型化是第四代核能技術的發展方向。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具備靈活部署、低建設成本、高安全性等優勢,適合作爲分散式能源,提升能源供應韌性,並具多元應用性。

其中,「熔鹽快中子反應爐(MSFR)」具備「本徵安全性(Intrinsic Safety)」,並能在線再處理與核轉變。在一定條件下,可相對降低對國際燃料供應與後端處理的依賴,有助於小規模經濟體建立「自主核能系統」。

第四代核能技術是實現「永續核能」的關鍵,雖仍面臨技術成熟度、經濟性與社會接受度挑戰,但已接近商業化階段。臺灣作爲高科技產業重鎮,亟需穩定、可靠的能源。政府應審慎評估既有核能機組的延役價值,加速核能發展規劃,把握髮展永續核能的契機。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兼任教授、中華民國核能學會常務理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