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與紅樹林覆育方法學通過 「藍碳治理」邁入制度化新里程碑

海保署已啓動示範場域建置與海草苗圃試驗,爲未來推廣奠定實證基礎。(圖/海保署)

海洋委員會與農業部聯合提報的「海草覆育」與「紅樹林植林」藍碳方法學,24日經環境部審議通過,成爲我國首套具科學依據與操作可行性的藍碳制度指引。藍碳指的是如紅樹林與海草牀等海岸生態系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自然碳匯,由於其碳吸存效率遠高於陸域森林,已成爲全球氣候治理的新趨勢。臺灣擁有廣大海洋與沿岸資源,在藍碳發展上具備天然優勢,未來將成爲淨零轉型過程中重要的自然解方。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表示,海洋碳匯在氣候治理上具高度潛力,對我國邁向2050淨零排放具有指標性意義。海委會於2023年即完成我國本土紅樹林與海草牀藍碳方法學,建立碳匯量計算的科學基礎,作爲未來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及減量額度認證體系之準據,並於2024年完成方法學修訂,3月26日與農業部共同提報審查,終於在今日正式通過。

此次通過的兩項藍碳方法學,參考國際標準架構並依本土生態特性量身設計,內容涵蓋選址原則、適用條件、監測標準及碳匯效益估算與驗證等完整流程。根據「中都溼地公園紅樹林植林碳匯專案」數據,紅樹林每0.1公頃每年可移除約4公噸CO₂;「澎湖重光海草覆育專案」則顯示海草每0.1公頃每年可移除約2公噸CO₂,顯見其在減碳貢獻上的可衡量性與實務價值。

海委會指出,爲加速藍碳覆育行動,海洋保育署早於2024年即召開「藍碳生態系覆育行動計劃」會議,邀集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及領域專家學者,研商以生物多樣性維護爲核心的藍碳營造策略,並強調覆育應建立在完整調查監測基礎上。根據方法學適用條件,覆育行動可於海洋或海岸型溼地、人爲型溼地如低利用度魚塭、鹽田及部分漁港區域推動。高雄市因轄有東沙羣島,擁有全國最廣大的海草分佈潛力,藍碳資源可謂一枝獨秀。

目前海保署已啓動示範場域建置與海草苗圃試驗,爲未來推廣奠定實證基礎。藉此不僅提供政府推展自然碳匯政策之技術依據,也爲企業、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投入ESG行動與碳抵減交易建立可遵循之方法。

管碧玲強調,推動藍碳生態系覆育不僅強化碳吸存與氣候調節功能,更可提升生物多樣性、增強海岸韌性,創造多元生態與社會效益。未來將持續擴充生態調查能量、精進覆育技術,並整合中央、地方與民間力量,共同實現永續海洋與自然覆育的目標,攜手落實藍碳治理,爲臺灣邁向淨零永續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