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藍碳發威!海草、紅樹林吸碳新技術 幕後推手是他
由海洋委員會與農業部聯名提出的「海草覆育」與「紅樹林植林」兩項藍碳方法學,已於7月24日獲環境部審議通過。(中興大學提供)
海草牀和紅樹林不只是生態保育的搖籃,更是吸碳高手!我國海洋碳匯政策邁入制度化重要里程碑,由海洋委員會與農業部聯手提出的「海草覆育」與「紅樹林植林」兩項藍碳方法學,已於7月24日獲環境部正式通過,成爲臺灣首套具科學依據的藍碳碳匯計算標準,爲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註入新動能。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是這次藍碳方法學的關鍵推手,負責設計理論模型與撰寫。他強調,面對氣候變遷的壓力,「負碳」遠比「減碳」更關鍵,也就是要靠自然系統主動「吸收」溫室氣體。而藍碳是來自海洋的碳匯資源,也是目前最可行、成本效益最高的解方之一。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是這次藍碳方法學的關鍵推手,負責設計理論模型與撰寫。(中興大學提供)
林幸助指出,紅樹林與海草牀不但固碳能力強,還是海岸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棲地。根據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歷時10年建立的模型,紅樹林年吸碳能力是森林的1.5到2.5倍,且生長快速,3年即可成林,沒有野火風險;海草則能穩定固碳於泥沙中,長期效果顯著。
這次通過的藍碳方法學,參考聯合國IPCC框架,依照臺灣本土特性量身打造,內容涵蓋碳匯地點選擇原則、監測標準、效益驗證等完整流程。未來可應用於活化閒置魚塭、鹽田、埤塘與溼地等藍碳潛力區,成爲推動自願減碳專案的依據,接軌全球碳交易趨勢。
其實國際早已關注藍碳議題。2023年COP28大會就通過「紅樹林突破(Mangrove Breakthrough)」計劃,力拚2030年前覆育1500萬公頃紅樹林。蘋果、Netflix、微軟等企業也早已投入藍碳專案來抵換碳排。林幸助也強調:「全球藍碳項目中,99%都集中在紅樹林,臺灣四面環海,更應發揮我們的地理優勢,建立自己的自然碳匯路徑。」
臺灣藍碳正式制度化,不只是氣候行動的進展,更是與國際並肩前行的重要一步。林幸助直言:「藍碳不能等!」現在,就是臺灣搶先佈局、從海洋找出路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