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強烈反對紅樹林植林 提4觀點批「假覆育真種碳」

我國爲邁向淨零碳排,積極推動各項政策,其中也包含「植林增碳匯」措施,然而紅樹林是否真能成爲淨零碳排助力,卻引發政府與民間學者意見分歧。(賀培晏攝)

我國爲邁向淨零碳排,積極推動各項政策,其中也包含「植林增碳匯」措施,然而紅樹林是否真能成爲淨零碳排助力,卻引發政府與民間學者意見分歧,博士李晨光也提出4大觀點直指,我國受限於自然環境,再怎麼努力增加紅樹林面積,對我國減碳目標的貢獻仍不到1%,且還會造成其餘負面影響。

環境部今(12)日召開「紅樹林植林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第3次審查會,並邀請相關學者登記發言,李晨光指出,科學不該失德,綁架國家社會,爲宣傳紅樹林功效及草擬修訂此方法學,不斷誇大及掩蓋資訊,忽視洪泛風險、社區生計、生物多樣性、及廠商成本,換取微不足道的碳匯及科學利益。

李晨光提到第2點,目前該政策根本是「假覆育真種碳」,此紅樹林植林方法學假覆育之名混淆視聽,實則爲「鹹水農耕」以種碳爲目的經濟行爲,如同以覆育之名推廣福壽螺一樣荒謬。

李晨光提及第3點「不符本土化的原則,應加強補充植林操作方法」,紅樹林植林方法學僅借用及修正國際通用方法,聚焦於碳匯計算與監測,如何種植、基地條件、經營管理、及衝擊因應等,「本土化操作技術」無法稱之爲植林方法學,更不符「自然解方」八大準則。

最後一點,紅樹林對環境及社會影響巨大,遂比起植林,更應優先採取「源頭管制」策略,李晨光說明,紅樹林的擴散能力及衝擊排洪安全,在臺灣是明顯的證據與事實,故應以「循證」的原則採取源頭管制策略,明確定義植林的地點爲「封閉型之魚塭及鹽田」並詳細研擬植林操作方法。

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理事陳憲政表示,紅樹林在臺灣到底是藍碳,還是生態噩夢存有極大爭議,涉及多元專業領域事項,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來證明,因此呼籲在紅樹林廣植爭議尚無共識之前,應由環境部召開專家諮詢會議,以釐清爭點。

陳憲政提到,優先從源頭減少碳排放,纔是真正面對問題,「抵換」之做法,應是在窮盡直接的減碳方法後再考慮的策略,而貿然廣植紅樹林,恐又爲了減碳而擾亂原有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