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植林助減碳?民團批:爭議大恐成生態危機
環境部於今(12)日召開「紅樹林植林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第3次審查會,但卻遭民團指出,此草案爭議極大,若倉促通過,將可能誤導企業投入錯誤策略,反而造成對生物多樣性與原生棲地的傷害。(賀培晏攝)
環境部於今(12)日召開「紅樹林植林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第3次審查會,但卻遭民團指出,此草案爭議極大,若倉促通過,將可能誤導企業投入錯誤策略,反而造成對生物多樣性與原生棲地的傷害。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說明,紅樹林植林涉及的基地定義模糊、監管與補救機制不足,潛藏紅樹林擴散風險,急需更嚴謹的專家審議與政策環評程序,因此自然碳匯政策不應成爲漂綠工具,而應迴應真正的氣候與生態挑戰。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鄭佾展指出,ESG不能毀生態,自願減量方法學、取得減量額度是爲了成本有效、彈性,有助於淨零,「過程」與「結果」都很重要,自然解方重要,但地面光電林、農、漁三殺,遍地開花的慘況不能重蹈覆轍。更何況,紅樹林會「走路」,比光電板問題更大。
而民團對於紅樹林擴張的疑慮,也是有跡可循,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彰化縣現存紅樹林皆人爲種植,早於1983年芳苑海堤旁種植3.227公頃水筆仔、海茄苳與五梨跤,起初係爲恢復生態景觀,但在缺乏管理下,現今分佈範圍超過200公頃以上,且深入內陸長達3.5公里以上,當中又以海茄苳擴張最快。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提到,紅樹林在臺灣多數地區並非當地原生物種,臺灣沿海紅樹林的大規模分佈,多爲光復後大量引種的結果,因此現在主張紅樹林可「海漂」自然擴散的說法,明顯忽略定殖所需的海流、潮汐與底質等環境條件。
施習德補充,臺灣保育成就中的重點黑面琵鷺,已在其保護區內進行紅樹林移除,而這也顯著出現生態迴應,水鳥、魚蟹族羣快速回復,關渡地區研究也指出,紅樹林不僅導致水鳥數量減少三成,更可能引發水患,威脅防洪堤防安全。
施習德表示,紅樹林擴張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僅生態衝擊,更包含水患、環境劣化、小黑蚊肆虐,關渡自然公園3年內投入4.2億元進行溼地整治與水鳥棲地覆育,臺江國家公園亦進行紅樹林移除營造黑面琵鷺棲息地。
然而環境部、農業部、海委會卻推動紅樹林再植,導致重複投資與資源浪費,若缺乏跨部會規畫協調,將導致一邊種植、一邊清除的行政矛盾與社會成本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