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Robotaxi業務首席科學家:Robotaxi已處於行業爆發前期

《科創板日報》7月3日訊(記者 黃心怡)近期來,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賽道極爲熱鬧。

在國外,馬斯克的特斯拉Robotaxi正式上線試點。而國內,哈囉、螞蟻集團、寧德時代通過旗下投資主體共同發起成立了“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三方首期合計出資超過30億元,將專注於L4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安全應用和商業化落地。

高盛發佈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億至457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超過60%。 而中國Robotaxi市場將從2025年的5400萬美元,增長至2035年的470億美元。

哈囉Robotaxi業務首席科學家Yolanda在接受《科創板日報》採訪中表示,Robotaxi已經處於行業爆發的前期,“我們估算Robotaix整個市場規模需求會接近10萬億美元。“

Yolanda透露,哈囉Robotaxi業務的目標是三年內實現落地商業化,現已組建百人團隊,與各地政府、國內外車企在洽談合作之中。

▍Robotaix進入大規模前裝量產爆發的節點

Robotaxi正成爲各方角逐的焦點,參與者既有互聯網企業百度旗下的蘿蔔快跑,也有小馬智行等初創公司,特斯拉等頭部新能源汽車廠商亦爭相入局,Uber、Lift等出行平臺則從網約車角度切入。

Yolanda認爲,Robotaxi處於行業爆發的前期,正進入大規模前裝量產爆發的時間節點。

“Robotaxi L4自動駕駛技術經過十年的發展,當下最優的路徑已日益明確,比如走向了以數據驅動、端到端等,在可靠性和穩定性上,已經做了一定的驗證。隨着端到端技術的迭代,商業化的進程將進一步加速,引領行業走向指數級的發展。無人駕駛Robotaix正處於技術拐點,一旦突破了技術和市場瓶頸,將迎來規模化擴展的機遇。”

從產業鏈維度來看,車企、自動駕駛技術公司以及運營平臺構成了Robotaix的黃金三角,通過技術的持續迭代以及成本降低,爲Robotaix的量產進程注入了動力。

“以激光雷達爲例,10年前可能要十萬美金,如今禾賽、速騰等傳感器公司把整個行業的核心零部件成本降到了數千人民幣。與此同時,滑板底盤實現了線控智能化,爲高階自動駕駛的車輛運動控制提供了更優方案。”Yolanda提到。

目前,主流車企已普遍實現L2+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量產應用,智能底盤、自動駕駛系統和智慧座艙等核心模塊的技術成熟度不斷提升。“車輛側所進行的正向開發,爲後續的技術迭代至L4奠定了基礎。”Yolanda補充道。

▍組建百人團隊 目標三年實現商業化

《科創板日報》記者獲悉,哈囉打造了百人左右的Robotaix團隊,現階段以國內城市爲主,逐步展開落地,未來還會着眼於國際化發展。而螞蟻集團、寧德時代成爲了重要助力者。

6月23日,由哈囉、螞蟻集團、寧德時代通過旗下投資主體共同發起成立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註冊成立,公司註冊資金12.88億元人民幣,將專注於L4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安全應用和商業化落地。

談及三方的合作模式,Yolanda表示,螞蟻集團會在AI基礎設施提供支持,包括AI算力、算法研究等等,寧德時代則在滑板底盤、電池動力等技術領域進行協同創新。

Yolanda透露,哈囉計劃先打造多層次可接入的運營平臺,將適配不同車企,以及Robotaxi的技術合作夥伴,從而降低每個城市Robotaxi落地門檻。

“Robotaxi運營夥伴,通過類似運力接入的模式整合至該平臺內,給予乘客提供一站式的Robotaxi用車體驗。大家可以複用運維體系,共享底層地圖,共同攤銷運營商成本,諸如充換電、清潔維護、停車場、維修點這些人員和資源都可以複用,通過底層的打通,降低不同的Robotaxi合作伙伴的維護成本。

據悉,哈囉已經與各地政府展開相關溝通,也同步推進國內外車企的洽談合作。談及商業化目標時,Yolanda給出的期限是三年。

“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積極地拓城,爭取早日落地,同時打造運營平臺,與夥伴共同協作,把整個市場做大。”

▍Robotaxi落地仍需形成商業閉環

不過,技術的成熟度、政策法規的不確定性、市場的接受度等,仍是擺在Robotaxi商業化面前的考驗。此前,馬斯克在美國公佈特斯拉Robotaxi的試點時間後,就曾遭遇到抗議活動。

Yolanda認爲,Robotaxi要實現規模化落地,一方面需要在法律法規上有更多的推動和支持,另一方面Robotaxi要形成商業模式的閉環。

“單車成本Robotaix已從原先一百萬以上,慢慢降到四五十萬人民幣以內。但單車成本只是一部分,還有運營、運維方面的隱性成本,比如充換電和運營維護的便利性等。如果無人車出現問題時,能否及時進行調度和介入。只有進一步降低成本,進而形成商業閉環,才能共同推進人工智能,特別是Robotaxi的核心發展。”

此外,在中國市場推進Robotaxi落地也面臨着獨特的本土化挑戰。“相較於海外市場,中國特有的高人口密度和城市空間結構,對自動駕駛技術的場景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在技術落地過程中需要進行鍼對性的調整和優化。”Yolanda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