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哈囉Robotaxi首席科學家:行業處爆發前期 我們有後發優勢

作者|李姝

6月23日,“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註冊成立。

該公司由哈囉、螞蟻集團、寧德時代三大企業共同支持設立,將專注於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安全應用與商業化落地。三方首期合計出資已超過30億元人民幣。

此舉標誌着哈囉正式進軍Robotaxi賽道。

據哈囉方面透露,哈囉Robotaxi業務及研發團隊已經招募了一批AI大模型、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技術人才,完成核心人才矩陣的搭建,未來將持續吸納全球優秀人才。

近日,本站科技等媒體就哈囉佈局Robotaxi賽道與哈囉Robotaxi業務首席科學家Yolanda進行了一次對談。

據介紹,哈囉Robotaxi業務首席科學家Yolanda爲UC Berkeley Ph.D,師從美國工程院院士。擁有10年以上智能駕駛領域工作經驗,曾在美國特斯拉無人駕駛核心研發團隊任職,從零開始參與構建Tesla Autopilot系統;帶領團隊成功交付覆蓋10餘款不同車型的L4 one for all系列產品;主導開發了智能駕駛量產產品,並交付頂級主機廠。此前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California PATH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並出任美國DeepDrive高級理事。

Yolanda表示“Robotaxi已經進入了行業爆發的前期。作爲出行平臺,哈囉希望憑藉自身在出行服務和高效運維方面的優勢,切入Robotaxi市場。我們的發展將以‘ALL IN全球化’爲基調。短期內聚焦國內市場,逐步推進與城市的對接與合作;長期目標則是積極拓展國際化業務,將中國優秀的自動駕駛產品和服務推向海外。”

本站科技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對此次訪談精華內容進行了梳理提煉:

Q1:當前Robotaxi行業存在純視覺(如特斯拉)和多傳感器融合(如Waymo,蘿蔔快跑採用激光雷達+高精地圖)兩種主流技術路線。哈囉未來將採用哪種方案?行業對這兩種方案的認知如何?

Yolanda:業內確實存在不同路線。Waymo代表多傳感器融合路線,特斯拉則是純視覺路線的代表。我們看到,AI技術特別是數據驅動的模式,爲L4級自動駕駛帶來了突破性進展,這至關重要。然而,對於Robotaxi,我們首要強調的是安全。

因此,我們會引入激光雷達以及4D毫米波雷達等前沿技術,在系統層面構建冗餘安全機制。同時,我們也會借鑑特斯拉的數據驅動和AI方法,最終目標是打造一條“安全冗餘與數據驅動雙輪驅動”的技術路線。

Q2:從行業的角度來看,現在Robotaxi現在處於一個什麼樣的階段?

Yolanda:我覺得Robotaxi已經處於一個行業爆發的前期。其實端到端不是今年才提出來的,十年前就已提出。早期因AI技術與感知融合效果更優,逐步演變爲以數據驅動的全鏈路優化,實現從規劃到控制的一站式端到端解決方案。

支撐這一判斷主要有四個維度:

首先,技術發展經歷迭代躍遷,當前行業已共識採用AI驅動路徑。

其次,從產業鏈來看也形成了巨大的飛躍。十年前激光雷達成本高達十萬美元,如今禾賽、速騰等企業將核心傳感器成本降至數千元,且性能與可靠性顯著提升;線控底盤從依賴博世等外資品牌,發展至寧德時代等企業推出集成電池與智能化控制的滑板底盤,產業鏈成熟度爲Robotaxi落地奠定基礎。

第三,政策層面,國家智能車聯網規劃明確L3級標準,地方政府逐步推行L4級准入規範併發放示範牌照,形成從國家到地方的政策支持體系。

最後,C端消費者認知亦發生轉變。武漢等地Robotaxi已從新鮮事物變爲日常出行選擇。C端消費者對人工智能,對Robotaxi的接受程度也是越來越高,能夠享受機器和AI給大家帶來的便利性和舒適性。

所以我覺得從四個方面而言,Robotaxi已經進入大規模前裝量產爆發的時間節點。

Q3:哈囉、螞蟻集團、寧德時代三方首期合計出資超過30億元,這些錢將計劃用於哪些方面?未來的商業化路徑是怎樣的,哈囉在其中起怎樣的作用?

Yolanda:三家股東將爲哈囉提供有力支持:螞蟻集團在 AI 基礎設施、算力及算法研究方面具備優勢,能夠爲我們提供技術助力;寧德時代在滑板底盤、電池動力技術上的專長,則爲哈囉Robotaxi車輛研發提供集成支持。

哈囉的發展將分兩個階段推進。第一階段,我們將採取差異化競爭策略,搭建多層次可接入的運營平臺,兼容不同車企與Robotaxi技術合作夥伴。一方面,已開展Robotaxi運營的合作方,可通過運力接入方式整合至該平臺,爲乘客提供一站式用車服務;另一方面,接入平臺的企業能夠共享哈囉的運維體系,包括人力、系統資源,實現充換電、清潔維護、停車場、維修點等資源的複用,降低運營成本。

第二階段,平臺還可共享底層地圖數據,協助合作方完成城市交通道路信息更新,進一步削減維護成本。這樣能夠降低城市開展Robotaxi業務的門檻,推動行業發展。目前Robotaxi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哈囉希望通過構建多元化運營平臺,激活市場活力。哈囉計劃在三年時間內採取商業化的嘗試。

Q4:特斯拉近期獲批進軍Robotaxi領域,如何看待乘用車廠商入局帶來的競爭?部分觀點認爲,車企進入Robotaxi市場將對獨立企業形成擠壓。您認爲Robotaxi能否作爲獨立生態位保持競爭優勢?

Yolanda:Robotaxi作爲AI出行領域的新興市場,預估規模達十萬億級,這個市場足夠大,可以容納很多玩家。

從哈囉的戰略定位來看,我們選擇以運營與運維能力爲切入點。依託在共享出行領域積累的資源整合、車隊管理及用戶服務經驗,能夠爲Robotaxi業務提供標準化運營解決方案,降低服務成本並提升效率。而乘用車廠商憑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規模化生產能力及柔性製造優勢,在硬件研發與成本控制方面具備顯著競爭力。

當前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哈囉倡導與主機廠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通過發揮雙方在技術研發、生產製造、運營服務等環節的互補優勢,共同推動Robotaxi技術落地與市場普及。

Q5:國內從事 Robotaxi 的企業衆多,涵蓋車企、出行平臺及技術公司等,爲何選擇回國加入哈囉?哈囉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麼?

Yolanda:選擇哈囉主要基於三方面原因。

其一,哈囉展現出獨特的技術優勢。大衆對哈囉的傳統認知多爲兩輪車服務商,但深入瞭解後發現,哈囉在業務運營中並非依賴大規模人力或補貼,而是依靠技術實現盈利。例如,其兩輪車配備北斗導航系統,通過高精度定位優化車輛管理。從出行領域視角分析,我們覺得無人車更像原來的單車。共享兩輪車可視爲低階段智能體,依靠體系化的平臺技術進行運營、運維及調度,這種技術驅動的運營模式與Robotaxi的發展理念存在共通之處,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

其二,哈囉在技術研發上極具挑戰性。一方面,哈囉致力於實現前裝量產的L4級Robotaxi產品,這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更依賴完善的研發體系,包括需求功能規範、研發流程及驗收體系等,通過體系化約束保障產品的安全可靠性;另一方面,哈囉積極探索以數據驅動、AI及VLA模型等前沿技術推動Robotaxi發展,這也是我從技術的角度來出發,我很喜歡做有挑戰性的事情。

其三,Robotaxi領域正處於產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作爲擁有十餘年自動駕駛研究經驗的從業者,能夠深度參與這一領域的產業化進程,我感到十分興奮。同時,我認同哈囉的企業文化,對其業務發展充滿期待,也希望助力哈囉在Robotaxi領域形成後發優勢,實現更深入的商業化發展。

Q6:如何看待特斯拉計劃將Robotaxi引入國內市場,其是否會面臨挑戰?

Yolanda:特斯拉進入國內市場面臨數據方面的挑戰。受國內數據保護政策影響,特斯拉在國內的數據採樣與訓練存在侷限性。儘管從去年起,特斯拉加強了在國內的數據合規化工作,並加大了數據採樣和訓練力度,但數據層面的限制仍可能對其Robotaxi業務的開展產生影響。不過,我相信在未來,在特斯拉針對本土化的部署,會給中國的消費者帶來一些新的提議。

Q7:百度、Waymo、特斯拉已在Robotaxi領域發展近十年,哈囉作爲後來者,其信心來源是什麼?如何實現追趕?

Yolanda:哈囉的信心主要源於以下四個方面的後發優勢:

其一,得益於技術進步與產業成熟。雖在算力佈局上起步較晚,但當下新能源與智能化產業鏈日趨完善,技術路徑逐漸明晰,這爲Robotaxi商業化落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哈囉能夠更精準地進行資源投入,藉助產業紅利,將Robotaxi從百萬級高價或演示階段,發展爲安全可靠、符合普惠理念的前裝量產產品。

其二,差異化競爭策略。哈囉致力於打造多層次、可靈活接入的運營平臺,能夠適配不同車企與Robotaxi技術合作夥伴。通過發揮在運營、運維方面的技術優勢,與合作伙伴共同做大市場,推動行業發展。

其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路徑。哈囉在單車運營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可打造極致的運維平臺。通過面向B端,藉助運維人員、遠程雲艙以及政府監管等手段,實現降本增效;利用分佈式能源網絡模型、無人駕駛與無人值守運維AI Agent等技術,形成中國特色模式,進而拓展國際市場。

其四,技術創新突破。針對行業內過度依賴高精度地圖阻礙城市拓展的問題,哈囉將結合量產方案,綜合運用高清精度地圖、視覺與激光雷達技術,實現實時建圖,突破技術瓶頸。

Q8:如何判斷Robotaxi產業的發展時間節點?今年被稱爲量產元年,未來還有哪些關鍵時間點?

Yolanda:今年確實可視爲Robotaxi的量產元年。百度、小馬、滴滴、文遠等企業紛紛推出前裝量產套件或車型,行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我們相信預計明年,隨着政策法規的進一步完善與推動,Robotaxi在單個城市的部署規模將從當前的千臺級向更高水平發展。

而在未來兩到三年,隨着運營運維單車成本與隱性成本的降低,以及C端消費者對 Robotaxi接受度和使用率的提升,Robotaxi有望實現更廣泛的應用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