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與川普的衝突事件 提醒世界「捍衛學術自由拒絕政治干預」

▲美國的高等教育界風雲詭譎,川普政府對哈佛大學祭出重壓,成爲國際社會矚目的焦點事件之一。(圖/VCG)

●張瑞雄/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美國的高等教育界風雲詭譎,川普政府對哈佛大學祭出重壓,成爲國際社會矚目的焦點事件之一。這場風暴肇始於川普政府對哈佛的22億美元聯邦研究經費凍結,並提出一系列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改革要求,試圖藉由經濟手段,全面干預大學的自主運作與學術自由。

川普以經濟手段干預學術機構 嚴重違反言論自由權利

川普政府這一系列行動,其實質是希望透過經濟槓桿,強迫哈佛大學屈服於政治要求,具體要求包括終止校內多元、平等、包容(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 DEI)計劃、禁止在抗議活動中佩戴口罩,甚至要求在校內全面推行政府覈准的思想多元審查機制。

更爲激烈的是,川普政府揚言,若哈佛拒絕遵守上述要求,不僅會持續凍結聯邦經費,甚至會考慮取消哈佛的免稅資格,以及撤銷其接待國際學生的資格。

這樣赤裸裸地以經濟手段干預學術機構的行爲,顯然嚴重違反美國《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權利。哈佛大學校長艾倫·加伯(Alan Garber)在聲明中明確指出,聯邦政府以反猶太主義爲藉口,試圖控制哈佛的學術決策及聘用政策,是徹底的不合法行爲。

艾倫·加伯(Alan Garber)強調,聯邦政府未與哈佛就反猶太主義問題進行真正的溝通和討論,而是直接透過威脅性的手段,意圖操控學術自由及行政自主權,這種做法既侵犯了美國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更嚴重危及了美國高等教育界長久以來所堅持的核心價值。

面對川普政府如此強勢的施壓,哈佛大學毅然選擇了司法途徑,以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尊嚴與獨立自主的學術精神。哈佛提起訴訟的關鍵論點即在於聯邦政府的行動構成違憲,明顯違反了大學自主運作的權利,特別是聯邦政府企圖以經濟懲罰的方式迫使哈佛接受其政治要求,這本質上是對言論自由的侵犯。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政府對高等教育界的施壓並非孤立事件。除了哈佛之外,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康乃爾大學以及西北大學等美國頂尖學府都成爲聯邦政府政策干預的目標,經費被凍結、招生政策被迫調整,甚至有國際學生簽證被大規模取消的案例。

這清楚地表明,川普政府針對高等教育界展開的是一場全面性的政治攻勢,企圖以高壓手段達成對校園思想與言論的控制。

這場抗爭不只是學術界的戰役 更是民主社會的考驗與捍衛

這一現象立即引發全美校園的高度警覺與強烈抗議,加州柏克萊分校近期舉行的示威遊行便是明顯的例證。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教授與學生共同聚集,公開反對川普政府的干預政策,他們強調捍衛學術自由的重要性。

前美國勞工部長、柏克萊教授羅伯特·萊希(Robert Reich)甚至指出,這已經不僅僅是學術自由的問題,而是攸關美國民主制度本質的關鍵議題。

哈佛的抗爭不僅是爲了自身,更代表着美國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界的未來。大學的核心使命是探索真理、推動知識的邊界,這必須建立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中,任何以政治爲目的的干涉,都將損害教育的本質與社會的進步動力。

如果美國最有聲望的大學都無法抵抗政府粗暴的干預,那麼美國高等教育的獨立性與國際聲譽,將會面臨嚴重而長期的損害。

此次哈佛訴訟案預計將歷經漫長的司法程序,甚至可能最終由美國最高法院裁決。無論訴訟的最終結果如何,這一事件已然成爲高等教育界的一場關鍵之戰,將深遠影響未來美國學術界與政府之間的權力平衡。

當政府的權力之手伸向校園,干預學術自由與研究自主,不僅侵蝕的是大學的尊嚴與獨立,更損害了民主社會中言論自由的基石。此時此刻,學術界團結一致、共同抗爭的意義尤爲重大。

正如加伯所強調的,「學術自由不容談判,學校的自主運作權利更不能妥協」。這不僅是爲哈佛,更是爲所有致力於自由探索真理的學術機構與社會成員而戰。

哈佛與川普政府的衝突事件,提醒全世界的學術機構與社會大衆,當學術自由遭遇政府強勢干預時,唯有堅持原則、團結抗爭,才能保護知識追求的純粹與學術界的尊嚴。這場抗爭,不只是學術界的戰役,更是整個民主社會的考驗與捍衛。

▼哈佛與川普政府的衝突事件,提醒全世界的學術機構與社會大衆,唯有團結抗爭,才能保護知識追求的純粹與學術界的尊嚴。(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