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不再全球開放? 川普政府鎖上學術自由的國門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國土安全部在本週四宣佈,撤銷哈佛大學的學生與交流訪客計劃(SEVP)認證,等同於禁止該校再招收任何新的國際學生,並要求現有的國際學生轉學,否則恐面臨失去合法居留身分的風險。這項震撼全美教育界的決定,是川普政府進一步壓迫高等教育、改造菁英大學方向的明確宣示。
▲美國國土安全部在本週四宣佈,撤銷哈佛大學的學生與交流訪客計劃(SEVP)認證,等同於禁止該校再招收任何新的國際學生。(圖/路透)
川普政府對「覺醒主義」與高教體制的不滿 集體爆發在這次衝突
國土安全部聲稱,哈佛校園環境已不再安全,理由包括「包庇支持恐怖主義的煽動者」、「對猶太學生的騷擾行爲」以及「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等未經證實的指控。
該部門進一步指出,哈佛「利用高學費壯大百億捐贈基金,卻拒絕配合政府價值觀」,因此喪失接納國際學生的資格是「理所當然」。
哈佛大學方面則強烈反駁,稱這是對學術自由與校園自治的嚴重威脅。該校目前擁有約6,800名國際學生,佔總學生數近27%,也是許多國際菁英學子首選之地。校方表示,將盡快啓動法律救濟程序,全力協助受影響學生。
這場衝突並非偶發,而是川普政府長期以來對「覺醒主義(Wokeism)」與高教自由體制的不滿情緒的集體爆發。早在哈馬斯攻擊以色列之後,美國校園出現大規模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活動便引發保守派震怒,保守媒體和政界人士指控名校助長反猶太主義與左傾偏見。
哈佛成爲箭靶,是因爲它象徵着美國的「自由主義菁英堡壘」,其長期推動多元、包容與國際合作,被保守派視爲對「傳統價值」的威脅。
川普及其盟友要求校方徹底改革,包括招生標準、課綱內容、師資聘用與對外合作機制。否則,就以聯邦資金、稅務地位與簽證制度進行全面打壓。
川普對哈佛「下重手」,這不只是新聞,也不只是高等教育爭議,而是美國民主自我撕裂的縮影。
老實說,在亞洲社會、尤其臺灣,對美國大學往往抱持「民主殿堂」「菁英搖籃」的想像,以爲人人民主素養高,政治人物也多數出自名校,個個擁抱自由辯論與科學精神。
但事實上,美國社會高度分裂,全國只有不到四成的民衆擁有大學學歷,真正念過哈佛、耶魯這類菁英大學的人,只佔極少數。
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哈佛對亞洲學生而言是夢幻學府,但對許多美國鄉鎮選民來說,卻是「左派養成所」、「進步主義灌輸中心」。所以,當川普揮刀「整頓哈佛」,他的核心支持者拍手叫好。對他們而言,這不是侵犯學術自由,而是「替我們教訓不聽話的菁英」。
川普不是要毀了哈佛 而是要讓哈佛聽話
川普這招其實是「無本攻擊法」的經典實踐。他不用經過國會、不走司法程序,只靠行政權與話語操控,先讓哈佛焦頭爛額、讓學生無所適從,然後讓其他學校自我審查、噤聲避事。
他根本不是要真的毀了哈佛,他要的是讓哈佛聽話。
法院或許會在接下來給哈佛暫時性救濟,但司法體系多半會以拖待變,既不會與川普正面衝突,也不會輕易讓步給行政權。就筆者的觀察,美國的大學向來是獨立思考的堡壘,歷任總統沒人能真的「收服校園」。川普雖能製造風暴,但真的要撼動大學核心價值,恐怕也只能鬧個三年多。
問題是,這三年會不會讓整個高教界「冷靜過頭」?哈佛今天被針對,明天就是哥大、MIT、史丹佛、UCLA。其他學校是否會在招生、研究、言論上,變得更加保守、自我審查?這纔是川普戰略的高明之處,不靠硬殺,而是靠寒蟬效應讓人自我約束。
對國際學生與學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危機——突然失去身分、被迫轉學、簽證前途未卜。他們不是美國公民,也不是保守派選民關心的對象,因此在政策上常常成爲犧牲品。但美國高教界的國際聲望、科研實力,正是靠這羣「外來者」支撐起來的。
長遠來看,如果這樣的趨勢不被阻止,勢必導致國際人才轉向其他國家:英國、加拿大、澳洲甚至新加坡與香港都可能成爲替代選項,美國作爲「全球知識磁鐵」的地位也將動搖。
▼川普這招是「無本攻擊法」的經典實踐。讓哈佛焦頭爛額、讓學生無所適從,然後讓其他學校自我審查、噤聲避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那我們該怎麼辦?
不能只靠哈佛提告,也不能只期待法院伸張正義。要讓這波壓力失效,必須仰賴社會與學生集體的理性迴應,繼續支持這些學校、繼續申請這些大學、繼續在校園中發聲。這也是川普最害怕的事——他怕的不是抗議,而是「你不怕」。
如果硬要從中找一點希望,對臺灣學生來說,這可能也會帶來意外的窗口。當中國學生受限,美國大學在國際招生壓力下,或許會更願意接納來自臺灣的學生。但這樣的機會,前提是必須看得懂國際局勢、提早部署。
川普與哈佛之爭,其實是在演一場「誰能定義知識與價值」的攻防。這不只是教育議題,而是民主制度是否還允許學術獨立的試金石。
美國政治正在上演一堂新課,授課的川普總統和保守派,正在以對學術界的懲罰,來教世界什麼是「當代美國政治」!美國民主的變化,大家看仔細了!
▼川普與哈佛之爭,其實是在演一場「誰能定義知識與價值」的攻防。(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