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干預學術自由 坐井觀天
(圖/中新社)
政府最近對於與中國大陸高校的交流與學歷採認問題愈發嚴格,從不承認「統戰部」直屬學校學歷,到將「國防七子」列入黑名單,讓臺灣的高等教育陷入政治干預的陰影之下。
學術自由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而高等教育應該是一個培養人才、追求知識、促進創新的場域。如今臺灣的高等教育政策卻逐漸被政治干預所影響,今年的大學校長會議變成政府官員宣傳「抗中」的場合,政府不僅沒有提供資源來提升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反而不斷強調政治風險,限制學術交流的自由。
不可否認,大陸的學術研究和科技發展已大幅超越臺灣。在許多領域,如人工智慧、自駕車與航太技術等,大陸大學的研究已名列前茅。例如被禁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THE)中勝過臺灣任何一所大學,臺灣若限制與這些學校的合作,只會讓自己變成井底之蛙。
許多臺生選擇赴陸求學,部分是因當地學校提供更多資源與機會,部分則因臺灣高等教育的問題,包括教師薪資低落、學術環境封閉、政府補助不足等。如果政府不承認這些臺生的學歷,未來這些臺生畢業後恐怕只能選擇留在大陸或前往其他國家發展,導致臺灣人才進一步外流。
另一方面,這種「政治先於學術」的決策模式,將導致臺灣的學術環境更加封閉。國科會與教育部應該思考臺灣的學術發展如何與世界接軌,而不是一味地畫地自限,坐井觀天。美國雖然在某些領域對中國進行科技封鎖,但並未完全禁止與中國學者的交流,日本也採取靈活的方式進行學術交流。相較之下,臺灣政府的禁令顯得過於極端僵化,也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
政府的政策完全不考慮赴陸求學學生的處境,許多臺生並非因政治立場而選擇大陸,而是基於更好的教育資源與生涯發展考量,或是父母在大陸經商。政府應該考慮如何制定更靈活的政策,而不是一刀切地阻礙這些學生回臺發展。
若賴政府僅以「統戰」、「防中抗中」爲理由拒絕承認陸校學歷,不僅政治化,也損害臺灣的學術公信力。面對當前兩岸學術交流困境,政府應思考更平衡的政策,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合作。例如師生交流、學術會議參與等是否涉及國安風險,政府應與學界充分溝通,而非片面做決策。
臺灣的高等教育目前面臨嚴峻挑戰,包括學歷貶值、人才外流、國際排名下滑等。政府現在應該要做的是強化臺灣學術體系的競爭力,而非限制學術自由。學術應該超越政治,學術交流應該基於專業標準,而非政治考量。過度的政治干預只會讓臺灣的學術環境更加封閉,也無法真正保障國家的安全。
(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