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在仿生機器人羣體智能方面實現新突破 | 每日全球科技要聞

▌Quantum Insider發佈2025年第二季度報告,顯示量子計算行業迎來轉折點

全球領先的量子技術市場數據和情報提供商Quantum Insider發佈2025年第二季度報告。該報告顯示全球私人投資額達11.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報告回顧了第二季度的標誌性交易、硬件領域、技術層面和政策方面的標誌性事件,這些進展表明,量子計算正從實驗室研發轉向商業化落地,技術突破與資本涌入共同推動行業進入規模化應用前夕。

▌歐洲量子科技公司Terra Quantum推出突破性NC-FET晶體管,重塑AI計算能效邊界

歐洲量子科技公司Terra Quantum宣佈成功開發並驗證全球首個基於CMOS工藝的負電容場效應晶體管(NC-FET),其內部電壓放大機制可將芯片運行速度顯著提升,同時單次操作能耗降至五十分之一,有望突破硅基芯片60 mV/decade的物理極限。Terra Quantum計劃通過IP授權、芯片聯合開發及戰略垂直領域的無晶圓廠生產推動商業化。

▌日本文部科學省發佈全國半導體研發平臺ARIM-SETI的建設進展

日本文部科學省整合全國26家研究機構資源,推出ARIM半導體平臺(ARIM-SETI),旨在通過共享先進材料研發設施、新型器件開發工具及高密度集成技術,構建覆蓋半導體全產業鏈的創新生態系統。目前,平臺特別強化了智能傳感器、功率半導體等細分領域的攻關能力,並配套建設專業人才培育體系。

▌哈佛大學在仿生機器人羣體智能方面實現新突破

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受加州黑蠕蟲(Lumbriculus variegatus)羣體纏繞行爲的啓發,開發出可自主糾纏協作的柔性機器人羣系統。機器人由內部氣壓驅動實現捲曲運動,當多個機器人靠近時,通過物理纏繞形成類生物“蟲羣”,無需電子通信即可實現羣體協同,同步完成陸地、水下移動、負載運輸等任務。該設計突破傳統機器人羣依賴複雜信號交互的侷限,利用純機械糾纏實現羣體智能。

▌谷歌與西屋電氣合作開發AI核電站建造系統

西屋電氣與谷歌達成戰略合作,將其核能專用AI平臺HiVE™和bertha™與谷歌Vertex AI、Gemini模型及BigQuery數據倉庫集成,共同開發全球首個自動化核反應堆建造系統。該技術通過分析西屋核電站數據,實現AP1000模塊化反應堆施工方案的自主生成與優化,將傳統高複雜度、勞動密集型的工程流程轉化爲標準化工作。此次合作旨在加速美國AP1000反應堆部署,並適配AP300小型堆及eVinci微堆技術,以應對數據中心激增和製造業電氣化帶來的能源需求。

▌美國科學家研發“動態流動”自動化實驗室提升材料研究效率10倍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研究團隊構建動態流動型自動駕駛實驗室,實現樣品成分實時變化與高頻表徵,每0.5秒採集一次內部數據。相比傳統穩態實驗方式,該平臺在相同時間內生成的數據量提升至少10倍,結合機器學習模型能快速鎖定最佳材料組合與實驗流程,在首次訓練後即完成高效篩選。該方法爲材料科學自動化探索與閉環優化提供新範式。

▌澳科學家研發“生物人工智能”系統,快速縮短治療分子開發週期

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PROTEUS”系統,融合定向進化與AI算法,可在哺乳動物細胞內快速生成具新功能的治療分子,顯著加快從自然進化到精準醫學的研發週期。該系統模擬自然選擇過程,將新分子開發從數年縮短至數週,有望提升CRISPR等基因編輯工具的精準性與治療效力,爲開發前所未有的靶向療法提供強大助力。

▌荷蘭出臺九項舉措,2030年研發投入佔比擬達GDP 3%

荷蘭政府宣佈到2030年將研發投入佔GDP比例從當前的2.2%提升至3%,並推出九項行動應對創新體系瓶頸:擬設立國家顛覆性創新機構(NADI),以政府爲首購方推動突破性技術落地;調動30億歐元機構資本支持研發密集型企業擴張;建設AI工廠等關鍵技術試驗空間;強化科研成果轉化、技術人才供給與歐盟融資能力;優化創新激勵工具,並通過國家投資機構提供結構性融資支持,打造更具韌性的技術生態系統。

▌頂尖AI研究者聯合發聲,呼籲加強推理模型“思維鏈”監控以提升安全性

OpenAI、Google DeepMind、Anthropic 等機構的頂級研究人員聯合發佈立場文件,倡議將“思維鏈(CoT)監控”作爲前沿AI系統關鍵安全措施。研究人員指出,CoT監控有助於理解AI代理的決策邏輯,提升可控性,但當前其可見性和可靠性仍存在不確定性。文件呼籲深入研究影響CoT可監控性的因素,並構建持久有效的追蹤機制,防止因系統優化等因素導致透明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