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教盟攜手立委籲正名「神經多樣性」 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

國教行動聯盟於今(30)日召開記者會,提出將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正名爲「神經多樣性」的重要倡議。(圖/國教盟)

我國8到15歲兒少每4人當中就有1人面臨精神健康困擾,但獲得醫療與支持服務僅10分之1。國教行動聯盟於今(30)日召開記者會,提出將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正名爲「神經多樣性」,減少標籤化,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

根據最新調查,臺灣8至15歲兒少中,有25%在近半年受精神疾病困擾。然而,只有2.8%獲得醫療支持。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爲例,盛行率近10%,但僅2%接受診斷,完整治療率更低至1%。

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這樣的落差源於普遍認知不足,許多家長和教師擔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因而延遲或拒絕就醫。衛福部調查顯示,近兩成受虐兒童具有ADHD或發展遲緩等特殊需求,但常被誤解爲「不聽話」,導致錯誤管教。

「神經多樣性」是國際間廣受認同的概念,強調每個人大腦發展的獨特性。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也曾指出,「神經多樣性」強調差異不等於缺陷,個案面臨的障礙來自社會環境未能調適,而非個體本身的缺陷,並且呼應《兒童權利公約》第二、三條的精神,強調所有兒童應享有平等與尊重,不受歧視並得到保護。

國教盟提出兩大訴求:首先,3年內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從2.8%提高到15%,包括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評估檢核表、增加醫療資源及建立有效轉介系統;其次,推動「神經多樣性」正名運動,全面去除污名化標籤。

對此,朝野立委均表達支持。民進黨立法委員林月琴強調,早期監測、篩檢與後續心理健康輔導的重要性,承諾監督政府資源投入。國民黨立法委員王育敏提及《兒童權利公約》第24條明確定義兒童健康權,指出臺灣6歲以下兒童發展遲緩通報與療育比例偏低,需加強早療政策推廣。

民衆黨立法委員陳昭姿則表示,許多孩子和家長因「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而延遲就醫。她認爲政府應支持NGO所提訴求,撕掉孩子身上的不當標籤,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精神,優先保障每位孩子的最佳利益。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