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 臺大醫:心理健康、同儕互動是主因
▲精神健康基金公佈2024年「全國社會十大新聞事件」,右起漢聲廣播電臺「生活練習題」主持人魏兆玟、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鬍海國、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宗正、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韓德彥。(圖/記者林緯平攝)
記者林緯平/綜合報導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今(25日)公佈2024年「全國社會十大新聞事件」,而臺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年年上升議題也名列其中。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簡意玲表示,相較於其他年齡層自殺率的微幅波動,兒童與青少年的自殺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依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已達每10萬人有10.7人,值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近年來,臺灣青少年自殺率持續上升,已成爲社會不可忽視的警訊。自2014年起,15至24歲年齡層的自殺死亡率從每10萬人5.4人增至2020年的8.4人,而1至14歲兒童的自殺率也從每10萬人0.1人上升至 0.5人。相較於其他年齡層自殺率的微幅波動,兒童與青少年的自殺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
簡意玲引述相關論文指出,憂鬱症是影響臺灣青少年自殺風險的主要因素,焦慮症與睡眠障礙亦爲重要影響因子。研究指出,睡眠問題越嚴重的青少年,在一年內出現自殺行爲的可能性越高。此外,身體疾病、壓力感受、低復原力、嚴重情緒困擾及人際孤立等因素,皆可能顯著增加自殺風險。
▲「2024 全國社會十大新聞事件」。(圖/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提供)
家庭關係與同儕互動亦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深遠影響。Y世代與Z世代(出生於1991至2010年)的青少年成長於數位時代,網路與社交媒體的普及在提供資訊便利性的同時,也帶來心理壓力與社交比較的挑戰,進而影響心理健康與自我認同。
簡意玲強調,多數青少年心理疾患是可以透過適當的治療與支持有效改善的。當青少年出現適應困難或心理困擾時,家長、學校及社會應攜手協助他們尋求專業資源,提供關懷與陪伴,減少悲劇發生的可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個人未來,也關乎整體社會發展,唯有共同關注,才能營造更友善的成長環境。
▲楊聰財(右)。(圖/記者林緯平攝)
除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外,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也針對兒童的心理照護髮表看法,他以去年爆發的「臺北幼兒園性侵幼童案」爲例,認爲臺灣社會在兒童保護方面的諸多缺陷,從法規、行政監管、媒體報導到心理復原機制均需改進。唯有透過完善法規、加強監督、提升全民防範意識,纔能有效預防犯罪,確保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讓社會朝向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