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報告」談建教生權益 民團轟失真

第四次國家報告審查在即,報告中關於「建教生權益保障」內容,聲稱「2020年至2024年並無建教合作機構及學校違反規定遭裁罰」,引發相關民間協會不滿並召開記者會。(賀培晏攝)

第四次國家報告審查在即,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20日召開記者會並指出,報告中指「2020年至2024年並無建教合作機構及學校違反規定遭裁罰」,痛批與事實脫節。尤其外籍建教生人數攀升,臺灣卻未給予相對應待遇。

臺少盟指出,建教合作制度自1969年起試辦至今已有56年之久,但即便已透過法規對工時、津貼進行規範,如每日訓練不得逾8小時、女性建教生生理假權益等,至今仍缺失頻頻,但國家報告竟認爲無缺失,明顯與事實脫節,且此問題不只影響本土生,教育部統計,2024年外籍建教僑生人數已達7714人,超越本國生人數。

「國家報告」透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合稱兩公約),約束各國每4年自主檢視國內人權保障水準。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法務中心執行長林金財提到,許多學校或合作機構連僑生最基本的住宿需求都無法提供,甚至不如移工宿舍的每人1.1坪空間、牀位與衣櫃。

臺灣勞工陣線秘書長楊書瑋指出,教育部調查建教生狀況,以問卷讓學生勾選「有或沒有」,過於量化無法反映最真實問題,導致難以改善,且後續對有問題學生的追蹤,竟得出「學生誤填」結論,呼籲精進調查方式,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