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教生權益報告失實!填問卷反映缺失 主管單位竟稱:是誤填

第四次國家報告審查在即,報告中關於「建教生權益保障」內容,聲稱「2020年至2024年並無建教合作機構及學校違反規定遭裁罰」,引發相關民間協會不滿並召開記者會向政府呼籲。(賀培晏攝)

第四次國家報告審查在即,報告中關於「建教生權益保障」內容,聲稱「2020年至2024年並無建教合作機構及學校違反規定遭裁罰」,爲此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今(20)日偕同相關協會召開記者會並指出,無論是扣薪、單日工作12小時以上、訓練不足等問題皆屢見不鮮,且外籍建教生人數攀升,臺灣卻未給予相對應待遇,甚至學生填寫問卷反映缺失,主管單位追蹤後竟稱「是誤填」,讓人難以接受,呼籲應呈現裁節事實。

臺少盟指出,建教合作制度自 1969年起試辦至今,已有56年之久,原意爲使青少年適性發展、學習一技之長,卻常淪爲不肖業者進用廉價勞力的捷徑,舉凡來說,過長工時、苛扣薪資、訓練不實等亂象頻傳,甚至曾於2002年遭監察院調查糾正。

且該問題不只涉及本國生,也牽涉大量外籍生,臺少盟表示,僑務委員會自2014年起辦理「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來源國包含馬來西亞、越南、寮國、巴拉圭等,而人數也從281人攀升至2024年的5723人,甚至2024年教育部「建教生權益保障事項調查」中,受調查僑生人數更高達7714人,首次超越本國生,預估未來還會持續上升。

雖爲保障建教生,已透過法規針對工時與津貼進行更加明確規範,例如每日訓練不得逾8小時、女性建教生生理假權益等,但至今仍缺失頻頻,立院就曾指出2017至2021年間,建教生申訴案件共29件認定達法並依法裁罰,然而行政院兩公約第四次國家報告中卻提及「2020年至2024年總計考覈 223家,並無建教合作機構及學校違反規定遭裁罰」,顯見保護規定未能落實。

兒少盟以「申請生理假被扣生活津貼」爲例指出,2024年仍有5%本國生透過調查報告迴應「有被扣」,而回應「不知道」的則有14%,顯見教育與宣導不足;在每日工時方面,達12小時以上的本國生仍有2.3%,僑生方面,則高達11%有單日工作超過12小時經歷。

針對外籍生議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法務中心執行長林金財提到,學校或合作機構提供的宿舍常未達基本標準,甚至不如移工宿舍要求的每人1.1坪空間、牀位與衣櫃配置,且缺乏書桌等學習設施。如此環境如何支持喬生作爲學生的學習需求,勿將建教生視爲廉價勞工,偏離建教合作以學習爲本的初衷。

臺灣勞工陣線秘書長楊書瑋指出,教育部爲了調查建教生狀況,會透過問卷方式讓學生勾選「有或沒有」,但這種方式顯然過於量化,無法反映出最真實的問題導致難以改善,且後續針對有問題學生的追蹤,竟得出「學生誤填」結論,呼籲教育部應再更精進調查方式,讓問題得以解決。

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林凱衡強調,許多建教生仍然反映勞動保護規定未被落實的情形,包括加班、國定假日安排補休、生理假等規定,仍有精進空間;且合作機構對待本國生與僑生有明顯差異,稽查單位應該要更積極地針對辦理僑生建教合作的機構稽查;而現有的建教合作法對於如何落實防止不利差別待遇,及監督機構落實訓練計劃,仍有許多可精進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