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湘”門丨“湘潭大學城”這把城市進階的破局“密鑰”咋用?
(原標題:觀“湘”門丨“湘潭大學城”這把城市進階的破局“密鑰”咋用?)
俯瞰湘潭。(資料圖)
湘潭是紅色之城,也是科教之城。
目前,全市擁有15所高校、每百名常住人口有在校大學生8.9名、全省第二科教中心,雄厚的科教“資本”,給這片紅色沃土帶來勃勃生機。
然而,這僅僅是起點。
最近,“湘潭大學城”(湘潭大學城創新創業園)成爲湘潭舉行的多個大會議的高頻詞。這到底是座什麼“城”?將對未來的城市格局帶來怎樣的變化?真正實現科教興市,湘潭還需要解決哪些“攔路虎”?
經過多方採訪,湘C君發現,湘潭大學城正在點燃長株潭一體化、產教融合兩個發展“引擎”,它如同一把破局的“密鑰”,正在打開城市進階的大門。
這是一座什麼城?
在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不時傳出的琅琅書聲與嶄新的校園相互映襯。
這是湘潭大學城首家引進的高職院校。該學院聚焦汽車類高技能人才培養,與湘潭吉利汽車開展“訂單式”合作,實現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目前,有8000餘名青年學子在這裡潛心研讀、摹畫未來。
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湘潭大學城位於湘潭北二環以北,在蓮城大道、湘黔鐵路、上新路和上瑞高速合圍的範圍內,規劃總面積31.5平方公里。
根據規劃,湘潭大學城的空間佈局爲“一島、兩芯、多軸、兩片區”。“一島”爲中央智島,“兩芯”爲西部高校智芯和東部高校智芯,“多軸”爲多條校際共享軸,“兩片區”爲西部高校片區、東部高校片區。
湘潭大學城以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爲核心院校,結合周邊現有4所高校資源,規劃新增8至10所高等院校,實現在校學生總規模從10萬人增加至20萬人。
“大學城建設完成後,湘潭不但迎來巨大的人口紅利,還將成爲名副其實的智力之城、科創之城。”湖南科技大學省級特色專業智庫湖南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唐志軍認爲,在人口增長放緩的當下,大學城在區域競爭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點燃發展“雙引擎”的火種
湘潭地處長株潭西南一隅,紅色資源天賦異稟,是天然的“思政大課堂”。其地理上屬於鬧中取靜的長株潭“後花園”,是高等教育的天然“良港”。
湘潭市委書記胡賀波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湘潭將持續“點燃”長株潭一體化、產教融合“雙引擎”,奮力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湘潭建設邁上新臺階。
“事實上,湘潭大學城就是點燃雙引擎的‘火種’。”湘潭“兩城”專班辦公室負責人表示,一方面,湘江科學城“一體兩翼”(“一體”爲湘江科學城,“兩翼”爲嶽麓山大科城、湘潭大學城)的格局,已將長株潭“一座城”理念照進現實,湘潭與省會長沙在地理上已無明顯界線;另一方面,湘潭大學城通過“引校入企”“引企入校”雙向滲透,來實現“產”與“教”的深度融合。
湘潭大學。
他介紹,湘潭大學城未來發展將與全市12大產業鏈深度綁定。因此,大學城既是構建湘潭科教資源的“聚合器”,也肩負着湘潭產業升級“加速器”的重任。
作爲長期關注科技創新與區域發展的學者,湖南省智庫領軍人才、湘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劉友華認爲,湘潭大學城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能夠加速高校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對創新要素聚合和產業轉型升級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注滿人才“蓄水池”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這句經典臺詞,出自20年前的電影《天下無賊》。對於今天的區域發展來說,這句話依然非常適用。
高校和企業,是人才的兩個“蓄水池”。
大學城是天然的人才“蓄水池”。而企業這個人才“蓄水池”,則需要不斷促進高校優秀畢業生留潭來潭發展。對人才的吸引,主要在於能在湘潭實現高質量就業。
目前,湘潭擁有36個工業門類,12條新興優勢產業鏈蓬勃發展,新能源和汽車製造、精品鋼材及新材料、軍工等領域優勢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湘潭新能源和汽車產業集羣年主導產業增速達23%,這是繼鋼鐵產業後,湘潭迎來的第二個千億產業集羣。
湖南科技大學。
事實上,湘潭的產業優勢一直在不斷刷新:湖南科技大學萬步炎團隊研發的“海牛Ⅲ號”已完成全部關鍵技術攻關,宏大真空團隊啃下23項“卡脖子”技術,華菱線纜科研團隊成功攻關海洋“臍帶纜”關鍵技術問題……
爲了實現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向奔赴”,湘潭大學“面向市場需求發力”,近年來持續調整優化專業結構佈局,緊跟人工智能、智能製造、前沿材料等領域產業需求,新增相關學科專業。據悉,該校後續將不斷優化學科專業佈局,針對湖南省“4×4”現代化產業體系,尤其是本地優勢產業,將新增電子信息材料、智能感知工程、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等5個專業。
從“科教”到“科創”的必由之路
根據規劃,湘潭大學城未來將通過與企業開展課程共設、技術共研、人才共育,讓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咬合,成爲湘潭產業轉型的強勁動力。這也是湘潭從“科教之城”發展成爲“科創之城”的必由之路。
這條路是否順暢,“既取決於創新要素是否得到有力保障,還取決於供需對接是否準確、及時”。對於高校與企業的創新互動,劉友華建議政府在做好服務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創新政策庫、技術需求庫和科技成果庫,着力培養一批高水平“技術經理人”,讓高校科研團隊與企業之間實現精準、高效對接。
在科技成果轉化爲生產力方面,湘潭市持續發力。在去年發佈實施《湘潭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的基礎上,今年湘潭市又從抓基礎、強對接、重服務三方面發力,着力解決“高校成果轉得了”“企業自身接得住”“政府服務跟得上”等問題,加快推進成果轉化,讓更多“好成果”爲湘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要以市場思維辦大學城,服務重大產業創新,也要避免與周邊城市的同質競爭,規避‘虹吸效應’。”唐志軍建議,政府在做好湘潭大學城頂層設計的同時,要給予資金等要素的保障,並在高校的學科設置、人才引入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實現與長沙和株洲的分工合作。
……
湘潭大學城的規劃建設正如火如荼,這顆“一招落子滿盤活”的發展“陣眼”逐漸形成,“校校融合、校企融合、校城融合”的大學城新樣板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