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關於穩定幣本質、應用及其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的思考

文章來源:銀行家雜誌

6月15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舉辦“穩定幣發展迅猛:潛力與挑戰”專題研討會,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出席並做討論發言。

管濤在會上探討了穩定幣的本質、應用及其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穩定幣的核心屬性引發爭議,涉及貨幣與資產的界定、技術優勢與傳統銀行體系的兼容性等問題。在貨幣國際化方面,穩定幣雖在跨境支付中具有潛力,但其成功仍依賴於國家綜合國力及信用支撐。穩定幣更可能作爲銀行服務的補充工具,而非全面替代,並強調其跨境流通、數據管理及匯兌成本等挑戰。未來在秉承開放心態的前提下,需審慎研究穩定幣的應用,平衡技術創新與風險管控。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論壇立場。

一、穩定幣本質探究

穩定幣作爲當前熱點議題,引發諸多探討,主要疑問集中在其本質方面。

第一,穩定幣的核心屬性究竟應界定爲貨幣還是資產?雖然明確區別於比特幣的資產屬性,更多具備貨幣屬性,但這引出一個根本性問題:既然傳統電子支付體系(如微信錢包)已能實現1:1的貨幣數字化(1元人民幣始終等同於1元人民幣價值),爲何還需要額外創設穩定幣?這種“疊牀架屋”式的設計是否必要?

第二,穩定幣的貨幣屬性重要還是技術屬性重要?央行數字貨幣(CBDC)包含數字貨幣(DC)和電子支付系統(EP)雙層結構。使用穩定幣的關鍵是運用其可編程智能合約技術,還是必須依賴其作爲特定“幣”的形態?可編程智能合約技術是否與特定“幣”的形態存在必然綁定?

第三,若穩定幣的可編程智能合約技術確具優勢,傳統銀行體系面臨何種實質性技術障礙或法律障礙導致其無法採用或快速複製?相對於非銀行機構特別是非金融機構,銀行機構普遍擁有顯著的資金優勢,是否存在維護現有盈利模式、不願利用新技術降低用戶成本並提升服務便利性的因素,抑或存在其他原因?

第四,金融資產或實物資產的“代幣化”與“證券化”之間是何種關係?強調資產代幣化服務於直接融資的模式,是否意味着完全排除金融中介服務?在此模式下,普通投資者的權益保護機制如何有效構建?

二、穩定幣與貨幣國際化

貨幣國際化方面,穩定幣的潛力與挑戰值得探討。一方面,穩定幣在跨境支付等特定場景下,尤其是跨境電商交易場景中點對點、鏈上與鏈下結合的應用模式,具備一定應用潛力。另一方面,必須認識到貨幣國際化的根本基石是國家綜合國力而非技術實現。一個不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僅僅靠發行穩定幣難以實現國際化目標。穩定幣的價值穩定性最終依賴於其信用支撐,與法定貨幣、底層貨幣掛鉤,這與基於市場共識、波動性顯著的數字貨幣(如比特幣)有顯著區別。20世紀60年代創設特別提款權SDR僅暫緩美元危機,未能阻止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便是印證技術性方案難以替代根本的經濟實力支撐的案例。

若穩定幣經過充分研究論證其技術路線可行,需從以下幾方面保證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

第一,明確穩定幣交易量規模的衡量口徑。對當前報告的穩定幣十幾萬億甚至二十幾萬億的交易量規模需審慎解讀,因其交易主體多集中於數字資產相關領域,與Visa等傳統支付網絡的日常支付交易並不相同,屬於不可比口徑。

第二,穩定幣技術更可能定位於現有銀行服務的補充性工具,而非全面替代。穩定幣交易速度快、支付成本低等技術優勢在特定場景下具有價值,但也可能伴生相應風險,如交易錯誤難以撤銷。且多數涉及複雜服務的跨境交易並非完全契合點對點的貨到付款模式,仍需依賴銀行提供的綜合金融支持。就技術本身而言,其對銀行體系應不構成實質性應用障礙,若相關技術被驗證有效,銀行機構完全具備採納能力。當前穩定幣與傳統金融體系加速融合的趨勢也正印證了這一點。

三、展望穩定幣未來

對於中國內地引入穩定幣要秉持開放心態,大膽設想、小心求證,以穩慎的方式推進相關試點工作。具體來講,在內地引入人民幣穩定幣的過程中可能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人民幣穩定幣有可能面臨跨境流通的障礙。以香港試點爲例,如果引入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由於內地對香港沒有域外管轄,如果人民幣在離岸市場流通使用,不存在法律障礙。最大的實踐挑戰在於如果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要到內地流通使用,如何實現與內地金融體系的順暢對接。若內地未建立相應的人民幣穩定幣體系或數字錢包等基礎設施,則無法實現真正的點對點交易。穩定幣的跨境屬性、全球屬性使其本質上屬於離岸賬戶範疇,一旦需要進入內地流通,完成鏈上穩定幣向鏈下法幣的轉換,必然涉及與境內嚴格的外匯管理、賬戶管理等監管框架的複雜對接與合規要求。若嚴格限定於境外使用的“兩頭在外”模式,則對內地直接影響相對有限。

二是存在潛在的管理挑戰。若穩定幣由非銀行機構發行,將對現行主要依賴銀行渠道的數據報送、間接申報造成數據缺口。且在點對點交易模式下,銀行依據展業原則進行了解客戶、瞭解業務、盡職調查的操作存在落實的困難。

三是匯兌成本也是影響穩定幣應用前景的重要因素。前些年,臉書曾經考慮推出盯住一籃子貨幣天秤幣(Libra)。後來因爲監管部門的反對,最終該計劃流產。然而,除了天秤幣有可能對法定貨幣造成衝擊的擔憂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天秤幣落地以後的兌換成本問題。因爲主要經濟體普遍維護法定貨幣的境內唯一法償地位,天秤幣落地後要兌換成消費支付地法償貨幣,面臨一定的兌換成本。而天秤幣相對於美元、歐元、英鎊等傳統的主要國際化貨幣,是爲小衆貨幣的穩定幣,同時也就意味着大概率將面臨較高成本,這或將削弱其實際應用的吸引力。例如在中國市場,港幣現匯買賣差價相對於中間價的偏離約爲2‰,美元約爲2.1‰,其他多數貨幣在3‰以上,不可兌換貨幣如菲律賓比索甚至在1%以上。

來源: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

(轉自:銀行家雜誌)

轉自:市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