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大摩:臺灣、南韓出口有壓
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出爐,考量科技產業面臨關稅壓力,臺灣、南韓出口成長有壓。圖/美聯社
內外資看美國對等關稅對臺灣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出爐,法人指出,臺股恐有中期回檔風險,加權指數回測20,000點整數關卡,下半年能否重振雄風變數陡增;摩根士丹利證券則剖析,考量科技產業面臨關稅壓力,臺灣、南韓出口成長有壓。
摩根士丹利韓國暨臺灣首席經濟學家Kathleen Oh指出,南韓與臺灣遭課徵的關稅幅度,皆高於預期,衝擊較想像嚴峻,儘管如:半導體等部分主要品項目前獲得豁免,但考量到在海外進行零組件組裝的複雜性,當前的豁免,所帶來實質緩解效果有限。
過去三年以來,南韓、臺灣對美出口分別貢獻其邊際出口成長的30%與40%,大摩研判,美國此次對等關稅衝擊,對臺灣與南韓經濟成長帶來的下行風險,可能更甚2018~2019年貿易衝突時期。
雖然還有更多細節有待釐清,然僅就半導體(暫時豁免中)與資訊科技產品關稅來看,摩根士丹利估算,若美國對半導體加徵關稅,約有300億美元的臺灣出口產品價值將暴露在風險之中,使臺灣今年餘下時間的出口成長減少約0.8個百分點;南韓則是有0.3個百分點下行風險。
國泰證期研究、凱基投顧、羣益投顧、臺新投顧等國內大型研究機構,在對等關稅出臺後,同樣迅速作出反應。法人建議,投資轉向高殖利率、相對低波動、內需型題材,可留意電信、百貨通路、水電瓦斯、餐飲觀光、保全與其他利基型六大族羣。
大型投顧研究機構進一步說明,此刻需靜觀其變,密切留意各國是否採取報復性措施,以及川普接下來的動作,整體而言,採取防禦型操作或觀望策略來應對本波關稅風暴。
對應至法人對臺股動向,外資先前定調「一動不如一靜」、「一進不如一出」雙重策略,且貫徹執行,從對等關稅宣佈後美股、日股、韓股的反應觀之,外資在臺股腳底抹油,操作算是正確。
大摩提出,經濟與產業層級協商,就是現階段的關鍵,然預期本月對美出口、轉向東協市場的出口,都將顯著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