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休戰最後24小時,特朗普反悔,不簽字延期,對華開出四倍價碼
中美關稅暫停期還有24小時就要到了,特朗普仍未簽字延長,還對中國開出了四倍的新價碼,特朗普反悔了嗎?新一輪的博弈又要開始了嗎?
中美關稅休戰期原定於8月12日到期,但在7月29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第三輪談判中,中美已初步同意將休戰期延長90天,也就是11月到期,目前只待美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就可以落地實施。但截至北京時間11日,最後的24個小時之內,特朗普不僅沒有簽字,還開出了新的價碼,要求中國加購美農產品。
據俄衛社11日報道,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希望中國能迅速將大豆訂單增加三倍。這也是大幅減少中美貿易逆差的一種方式”,還保證訂單會迅速完成。特朗普希望中國增購美農產品並不是新鮮事,第一個任期他就是這麼做的, 當時中美雙方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是有例可循的。況且美國農民是特朗普的鐵票倉,他要想辦法拓展農產品銷路。但不合理的是特朗普提出的方式,簡直就是坐地起價。
按照瑞典談判時美財長貝森特的說法,特朗普早就該簽字延長休戰期了,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8月7日還公開表示“很可能延長90天”,並強調談判團隊“已做好技術準備”。但才過了三天,特朗普就開出了四倍購買大豆的的價碼,明顯是爲了卡在最後一刻對中國施壓,迫使中方讓步。但其實特朗普表面是解決貿易逆差,實則背後摻雜着選舉壓力、產業困境和地緣博弈等多重動機。
中美貿易戰以來,美國大的豆在華份額一路暴跌,2009年美國大豆在華份額高達51%,但2024年這一數字就下降到了21%,到了今年7月,這一情況更加嚴峻,中國尚未採購任何第四季度美國新豆,創下自2005年以來最晚採購紀錄。美國新季大豆僅售出300萬噸,同比減少12%,出口面臨“顆粒無收”風險。
特朗普曾在競選時承諾“復興美國農業”,關稅戰開始後,卻造成了今天的局面,這讓美國農場主對他十分不滿。他本次要求中國“翻四倍採購”,更多的是爲了安撫美國農民。
在貿易逆差的表象下,是美國深深的產業焦慮,中國如今的進口大豆大多依賴巴西。巴西的土地成本僅爲美國的四分之一,還享有免稅政策,比起美國大豆,巴西大豆在價格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牢牢掌握着輸華供應鏈。在特朗普的設想中,如果中國接受四倍購買美大豆,美國不僅可以重奪市場份額,還可以推高全球大豆價格,提振美豆農收益。除此之外,美國7月非農就業數據崩盤,一筆中美大單可以大大美化短期貿易數據,轉移公衆的不滿。
然而,他的如意算盤註定是要落空了。中國的供應鏈多元化已成定局,目前來自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供應穩定,中國的豆油甚至還有富餘,能向韓、印等國出口,沒有理由再買美國的高價大豆。其次,前面說到美國想借中國訂單推高全球大豆價格,一旦讓美國得逞,中國好不容易得來的糧食安全局面又會重新面臨動盪。
借用謝鋒大使的一句話,“中國想買芯片,美國不賣;僅靠大豆怎能解決逆差?”中美貿易差的根源是中方有錢花不出去,美方只想向中方傾銷中低端產品,中方絕不可能接受。倒是特朗普,如果堅持將此作爲貿易休戰條件,反而可能加速中國與金磚國家深化農業合作,最終將美國大豆徹底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