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海嘯 製造業恐掀關廠潮
臺中市勞工局長林淑媛指出,勞工局已於官方網站建置「因應美國關稅勞工局協助方案」專區。(臺中市政府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受美國對臺徵收20+N%關稅及新臺幣升值影響,臺中機械設備、零件及手工具產業紛紛實施減班休息或做三休四制度。臺中市勞工局指出,截至8月18日,全市因關稅衝擊直接實施減班休息企業達33家次、涉及891人。臺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坦言,若局勢未改善,業者恐不得不進一步精簡人力,甚至暫停招募與產學合作。
第一線業者指出,微型與小型加工廠受到衝擊最直接。一些10人以下的微型工廠和20人以下的小型加工廠因接不到訂單,已紛紛停業或收掉,例如位於烏日的一家規模僅5、6人的鋁製品加工廠最近已關閉。中大型廠也感受到壓力,多數下游協力廠採做四休三或做三休四應變。
業界警告,影響不僅是「無薪假一大堆」,更可能演變爲關廠潮,產業鏈斷裂隱憂浮現。
臺中市議員林碧秀指出,在太平、大里及霧峰仁化工業區,超過10家業者向她求助,其中,多數爲出口美國爲主的手工具業者。業者原先接的訂單雖已出貨美國,因關稅不確定因素,仍卡在海關;部分手工具利潤原本只有3至5%,加徵20%關稅後,單接越多賠越多,只能暫停接單。
林碧秀說,這些小型工廠員工多在數十人,有的已傳承至二、三代,業者坦言「不做沒關係還有家底」,但員工每人都有家庭,減班休假是無奈之舉。
臺中市勞工局長林淑媛提醒,目前法律上稱「減班休息」,僱主須與工會或員工協商,薪資按比例調整但不得低於基本工資,違規將可處最高100萬元罰鍰。受減班影響的勞工可申請政府補助,包括「僱用安定措施」及「勞工再充電計劃」,補助薪資差額並提供職能訓練。臺中市勞工局亦設置「因應美國關稅勞工協助方案」專區,提供6大面向、20項服務措施,協助勞工穩定就業、提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