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 傳產碳費擬緩繳、打折

環境部長彭啓明23日指出,鋼鐵、石化、水泥等傳業受美國對等關稅衝擊較大,研議碳費緩繳、打折。圖爲環境部2024年舉辦「碳費制度三項配套子法」法規說明會。(本報資料照片)

碳費今年開徵,排碳大戶明年就要開始繳費,環境部長彭啓明23日指出,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產業,雖然屬於高碳泄漏風險事業,適用每公噸20或10元的費率,但受美國對等關稅衝擊較大,正與經濟部研議協助產業度過難關,例如緩繳、分期,都在討論範圍內。對此,工總期盼能緩徵2到3年,減少產業的壓力。

環境部針對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的製造業與電力業,依照其溫室氣體排放量課徵碳費,規畫明年5月繳費,經統計,共有464廠、252企業需繳納,其中,超過9成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劃,獲得較優惠的費率。

彭啓明昨出席2025亞洲碳定價論壇後表示,受美國對等關稅影響,部分產業營收比往年更佳,但也有部分產業營運更加辛苦,呈現M型化現象,對於受衝擊的企業,環境部正與經濟部討論如何協助度過難關,例如暫時給予折扣、緩繳或分期等,都列入考慮,目前尚未定案,最終措施仍要視關稅結果而定。

他補充,半導體業受對等關稅影響較小,但碳排高,也不屬於高碳泄漏風險事業,需繳碳費較多。傳統的鋼鐵、石化、水泥等受衝擊較大,加上這幾年受地緣政治、低價傾銷影響,營運相當辛苦,但因屬高碳泄漏風險事業,適用20或10元費率,實際繳納金額不會太多,初估首年碳費收入落在40至45億左右。

工總表示,目前產業還面臨高關稅衝擊,所以希望碳費能夠緩徵,並期望在川普關稅不確定因素穩定後再考慮課徵,而且能延就延,延後2到3年是合理的範圍。另有工商界期待政府可以規畫臺版碳邊境調整機制(臺版CBAM),將碳費與臺版CBAM一起徵收。

工總指出,若不能延後課徵,也希望讓較困難的產業可有打折的優惠,以現在若提出自主減量計劃,經審覈過後可以打2折,也希望其他需要紓困或經營困難的產業可以比照。同時,政府也可以考慮鬆綁高碳泄漏產業的認定,緩衝產業壓力。至於分期,只是將短期要繳交的碳費拉長繳交期間,對困難的產業降低壓力的幫助較小。經濟部則說,持續溝通爭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