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我外交藍圖 從親美迎向歐洲
前總統蔡英文九日抵達德國,將出席「柏林自由會議」發表演說。(中央社)
前總統蔡英文、現任副總統蕭美琴、外交部長林佳龍,臺灣政要接連出訪歐洲,有國際政治與安全的考量需求,也反映民進黨政府的外交藍圖,從過去聚焦對美關係,轉化爲多邊探索對歐洲關係的可能。
從時間脈絡來看,臺歐關係發展與美中關係的發展緊密相連。美國總統川普在第一任期將中國大陸定義爲戰略競爭對手後,美中關係牽動美歐關係與中歐關係的發展,歐洲各國無不謹慎拿捏與美中的距離;此外,歐盟重新設定對中貿易關係,雙邊一度關係緊繃。
臺灣也在蔡英文總統任內,找到對歐關係的進攻窗口,其中一大指標是二○二一年臺灣與立陶宛互設辦事處,雖然臺立沒有建交,但造成維爾紐斯與北京的關係高度緊張;時任外長吳釗燮二○二三年出訪歐洲七國,加上我駐法、駐德代表在俄烏戰爭後,頻頻接受當地國媒體訪問,都大大增加臺灣在歐洲的能見度。
蔡英文卸任總統一年多來,刻正第三度訪問歐洲。國安人士形容當前的大環境是,歐洲變得更懂臺灣,包括俄烏戰爭未解,臺海局勢亦受關注;反映到臺灣與歐洲政要的往來上,雙方都是在爲各層次的安全合作與互信奠定基礎。
據瞭解,歐洲國家對臺灣興趣越發濃厚,與疫後的供應鏈重組討論有關,加之俄烏戰爭爆發後,用於烏克蘭戰場的不對稱武器受到關注,在在提升臺灣的參與度。從臺積電在德國設廠所帶動的晶片合作效應,到臺歐探索無人機的合作與發展,都是案例。
另一方面,全世界對於美國現任總統川普所抱持的不確定性,也助長臺灣把外交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裡的思維。據形容,全世界掀起的「疑美論」其實是「疑川論」,對川普的政策穩定不抱期待,必須爲自身利益再上其他保險。
這次蕭美琴應IPAC的歐洲議會共同主席Miriam Lexmann及Bernard Guetta邀請發表演說,據悉,林佳龍一個多月前獲悉後,向賴總統報告並獲全力支持。
官員說,過去臺灣交涉高層訪歐時,往往面臨對方基於諸多考量委婉表達難處,這次則有相關單位主動詢問「能提供什麼協助」,可視爲臺歐關係實質進展的重大訊號。
從林佳龍上任外長以來四度訪問歐洲,到蕭美琴、蔡英文接連訪問歐洲,都可看出當今過去幾年對歐洲的經營,也使歐洲各國對臺態度產生明顯改變,在促成副總統訪問後,也拓展未來臺灣元首外交的更多可能性。
我國在美國總統拜登政府任內開始經營對歐洲關係,到了川普總統2.0,無意繼承拜登時代追求的各種多邊架構,導致國際政治秩序重新洗牌,各國被迫應對,臺灣當然也需要努力結交美國以外的新朋友。